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需注意的问题
更新时间:2012-04-22
点击数:
孤独症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自闭症、儿童精神分裂症,近二十年来,它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而且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
目前对儿童孤独症样障碍的识别率和关注度远远不够。自闭症儿童如果能在3岁之前接受科学综合的早期干预,残疾的程度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对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能够尽早弥补缺陷,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父母(或者照看人)与孩子之间,专家与孩子之间,专家与家长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是早期干预的基本目标。在大量的文献中已提到儿童及照看人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形成,对于孩子日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家长是早期干预的主力军。自闭儿的早期干预场所除了专业康复机构以外,更多的是在社区康复。社区是自闭症早期干预的主战场。
1943年,美国就已发展起治疗性的幼儿园,也称日间治疗中心。作为社区服务的一种形式。自闭症早期干预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社区。社区设有自闭症早期干预站,由医务人员、老师、自愿者等组成。早期发现线索、早期筛选、早期评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行为分析治疗与语言训练、饮食指导、医教结合等综合服务于自闭症儿童。人员配制,按员工与自闭儿1:2比例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作法,重视对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
5岁以后才发现治疗效果差
部分专家认为孤独症可能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没有明确病因,所以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治愈它。不过,他强调,早期干预会有很好的改善,但孩子5岁以后才被发现,改善的空间就不大了,甚至还会造成终身残疾。所以家长早发现是核心。
若家长从婴儿时期,能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一些症状,如看到孩子不能融入社会,喜欢独处,就应该积极干预了。具体方法是:家长和医生要以社交、认知以及行为和情绪训练为重点,例如,可以多让他们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练习画画、写字等,也可以给他们讲故事、放音乐等,总之要和孩子面对面地说话交流,完成与孩子的互动。对于一周岁左右的孩子每天要坚持4个小时以上面对面的训练,一周至少进行25个小时的训练,训练时间越长越好,基本训练最好能达到两年以上。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治疗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不管不问、破罐子破摔只会让孩子彻底成为一个残疾人。家长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还要用家庭的爱心去感染孩子,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温暖。此外,治疗孤独症是一场持久战,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最后还要有那么一点“狠心”,不要什么都依着孩子,要加强对他们的训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干预孤独症。
三类核心症状可以警示孩子是否患上孤独症
第一,正常孩子都比较活泼,喜欢找小伙伴一起玩,爱东张西望,但孤独症患儿喜欢独自一人干自己的事情,不愿跟别人进行眼神的交流,也不想寻求关注的目光,甚至见人就躲。
第二,孤独症患儿很多存在语言障碍,临床上,许多家长前来就诊就是因为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却不会说话。一岁左右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开口讲话了,家长不要以为现在孩子还小,等大一点自然就会好,这样只会贻误病情。也有一些孤独症患儿虽然会说话,但是言语错乱或者经常自言自语,家长也需要警惕。
第三,孤独症患儿会有重复的语言、动作和行为,有时甚至是强迫思维和行为。例如,孩子频繁地关门开门,重复向家长问一个问题等等,有的孩子对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能看到几十遍甚至成百上千遍,家长很容易察觉出异常,但并不一定能够想到跟孤独症有关。
此外,孤独症患儿也会出现感觉异常。他们的听觉特别敏感,有时特别喜爱听一些声音,有时又对一些声音特别恐惧。多半孤独症患儿都会出现痛觉异常和视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