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强化作用
更新时间:2012-05-23
点击数:
孤独症儿童是一不小心落入凡间的天使,可是却不能如天使般的快乐成长,他们只是一味的沉浸在生别人不懂的世界里,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星星的孩子”。
目前。自闭症的治愈问题任然是个谜,全国没有一个能治好孤独症的案例,但是并不是表示自闭症就是一个不治之症。通过早期的干预以及后期的康复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很重要,但这需要父母们的耐心和信心。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也是一个治疗自闭症的有效手段,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
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ABA在针对过度行为的干预也很有效果。比如撞头、咬自己、揪头发、摔东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最能体现行为分析的技术。也希望ABA教学能给更过的自闭症儿童带来福音,助他们早日脱离孤独困境,还他们一个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