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十三个家长疑问解答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或轻或重,终生都会伴随着情绪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唯一能求的只愿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安一生,每天都能快乐的、自立的生活,这应该是最基本的目标。试想一下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即便有“满腹学问”,倘若经常会发脾气、会自伤,内心如此挣扎是多么痛苦。在这种情绪化的阻碍下,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又怎能做到最基本的快乐的自理生活呢?这里为患儿家长及老师提供一些有关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情绪调整问题解答。从而在重视正确方向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训练孩子,孩子的进步才有意义。
问题一:现在训练方法很多,每个机构都说自己的方法有效,到底哪些方法有效呢?有没有统一的结论?
解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普通孩子的教育还是特殊儿童的训练,都存在一个“方向与方法”的关系问题。方向和方法谁重要呢?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方法再好,如果其指向(即方向)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标,在其表面成功的同时,是不是反而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远?判断一个机构的训练方法好不好,判断一种方法好不好,都不能仅看短期效果,尤其不能以两三个月的效果定论,重要的是看其方向是否正确,是否真正有利于儿童的自我发展。
问题二:既然情绪调整十分重要,有没有现成的课程用于情绪调整?
解答:情绪问题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与“认知培养(即学知识)”有着完全不同的解决思路,其根本是解决环境与儿童内在需求的关系问题:环境能满足需求,情绪问题就能减轻或消失。因此,情绪调整没有现成的课程,只有现成的策略。 现在有一种趋势是训练目标或课程安排都是以认知(学知识)为核心,普通孩子的课程是“认知 特长”,聋童的课程是“认知 语训”,脑瘫儿的课程是“认知 运动治疗”,弱智儿和多动症儿童的课程都是“认知 运动”,到孤独症儿童就成了“认知 沟通训练”。把这些课程放在一起,不难看出这种趋势的弊病。
问题三:怎么评估孩子的情绪?观察前要注意什么? 解答:评估孩子的情绪状态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访谈,但观察前要注意评估人自身的心态调整,匆匆忙忙地为了评估而评估,在本方法中极不适合。只有评估人心态平和,他才能有一定的感知力(观察孩子时要敏感),才能观察和联想到孩子行为的真实意图并捕捉到真正有用的信息。一般应事先设计观察表(计划观察孩子情绪紧张焦虑的总体程度、表现方式、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情绪放松的状态等),然后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孩子跟别人玩或自己玩、自己吃)观察。
除了对孩子本人进行观察,还应该对家长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否相互接纳。除了孩子的身体原因、感觉异常外,母子或父子的关系是影响孩子情绪的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在实施操作前进行定性评估。
问题四:有的孩子总是觉得别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情绪调整很难,要求多的孩子是什么问题?
解答:要求多的孩子是以前被管教得比较多的孩子,同时其家长或老师的底线要求也偏高。如两个人同时参加跑步比赛,赛前都说只是重在参与,不求名次。一个人可能嘻嘻哈哈慢慢跑,还逗别人笑;而另一个人重在参与的标准是居中游。这两人的底线是不一样的,后者偏高。孩子也有他的要求满足的底线标准,有的大人的底线特别偏离孩子的底线,因此他们会觉得孩子的要求难以满足。
问题五:调整孩子情绪的前提是保证家长情绪好,家长怎么调整情绪、建立情感?
解答:①夫妻多沟通,经常问问对方:“你在想什么?最近忙些什么?”通常会有几种回答:一种是直接说出来,对方不用猜;一种是想考验对方是否理解自己而说反话;还有一种是想让对方猜而不正面回答。心态放松的夫妻通常直说,然后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深谈,这样才能真正地沟通。猜来猜去式的问答很难达到沟通的意境。
②夫妻生活要和谐,这有利于丈夫心情放松。有了孩子后,可能妻子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总想着等孩子康复好了,日子就好过了,再来弥补夫妻的情感。但在这个过程中会积攒起无数的矛盾,若不能及时化解,以后的夫妻关系可想而知。
③家长要尽可能从事“放飞心情、彩绘心情”的活动。要尽可能维持自己的社交,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自己在不断得到别的方面的认可,才可能从心理上产生自我安慰。快不快乐一般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而取决于被他人认可的程度,被朋友和亲人关心的程度。不一定有钱就被人由衷地认可。
④少听所谓的“传经送宝”,少与别人攀比。每家的情况不同,每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就像《西游记》里的各种人物一样,猪八戒和孙悟空都各有长短,没法儿分高低上下。有的人喜欢做猪八戒那样的,有的人喜欢做孙悟空那样的。同样的道理,适合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感觉失调孩子有的触觉敏感,有的迟钝,有的手不敏感而脚底触觉敏感,有的正相反,怎么能相比呢?家长怎么能偏听偏信呢?最好的办法是看孩子的纵向发展。
⑤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
面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情绪调整这个问题,有多少家长也能静下心来一起与孩子面对这个艰巨的过程呢?接下来继续来了解我给大家提供的有关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情绪调整问题解答。(感觉统合儿童情绪调整的同时,家长也要及时调整心态)
问题六:有的3岁儿童的家长很容易接受情绪调整,而6岁儿童的家长为什么不容易接受或坚持不下来?
解答:6岁孩子的家长基本都想赶紧教孩子知识,这样孩子就能上普通小学了,而上了学之后,孩子跟普通孩子在一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问题了,因此家长对情绪问题不很重视。而3岁孩子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不会玩,就比较着急,因此能较好地认同情绪调整与交往的关系。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家长的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实际上,6岁小孩的情绪问题会远远多于3岁小孩,当他进入普通学校以后,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会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再调整时可能为时已晚。
问题七:父母在做训练的过程中开始挺顺利,后来无形中就着急了,对孩子提的要求也多起来,我们怎么调整情绪?怎么能做到“不得寸进尺”?
解答:情绪调整初期,孩子会慢慢觉得父母的态度在改变,感受到一种接纳和安全,因此他的主动行为也会不自觉地增多,敢于表达自己的要求了,敢于拒绝了。父母看到这些,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以为自己的孩子“变坏了”,马上收回以前的“宽松政策”,这样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抗后会再次“沉默”下来,最明显的问题是比以前还不爱说。当然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老师也就不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了。另一种反应是父母面对这些,可能为了后面的训练而忍一时,而且一再降低心理预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一天天进步,父母又产生了希望,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语言或认知训练。孩子发现父母又像以前那样做训练了,会十分失望并且反抗,情绪也出现反复。此时,如果父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孩子可能会沿着“相互关注”的阶梯上行;如果父母认识不到或调整不了自己的心态,孩子会慢慢退步,再想“拿起橄榄枝”进行调整已不太可能。 大人的情绪调整与孩子的需要满足是一样的道理,和睦的家庭是根本的力量源泉。此处可参考前面的问题5。家长要想做到“不得寸进尺”,必须做到调整心态一步到位。即开始时就要认清这种方法的导向是什[FS:PAGE]么,接受了就不能动摇,动摇了会更耽误孩子。如果家长难以完全接受这种方法,又想试试看,请不要盲从地去试。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有操作难度,情绪调整后再想收回来会很费时间。
问题八: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调整好了情绪,可以进行下一阶段训练了?
解答:一个直观的“方向性”指标是:孩子在家不如以前听话,外出或来客人时反而听话了;另一个重要提示是:不用设定何时可以做“相互关注”训练,只要情绪调整成功,孩子的外关注行为增多,孩子自然而然地进入“相互关注阶段”。这是这种方法与众不同的理念。
问题九:情绪调整就是放松管教,与“放羊”和“放任不管”有区别吗?
解答:前面已经提到,情绪调整绝不是处处迁就,也不是放任不管。能满足的尽量满足,能提前满足的最好不要事后满足,能不发指令的尽量不发指令,让孩子感受我们的真诚接纳与爱。既然是真诚接纳,我们看到孩子违反社会规则的危险的行为就要制止,不要害怕孩子的情绪会反复。
问题十: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内心并不简单,他们好像能感觉到很多东西,又不能有效表达出来,是这样吗?我的孩子会做串珠了,我们总想让他再熟练熟练,孩子会感到自己“被贬低”吗?
解答:的确有些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内心世界比较复杂,智力程度高的孩子更是如此。我们需要对感觉失调孩子进行深入观察,澄清一些对感觉失调儿童的偏颇认识。正如家长所担心的,孩子不明白会了为什么还要练,思维中建立不起“反复练——熟能生巧”的关系,因此极容易产生被贬低感。
问题十一:情绪调整只是一个阶段,还是需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情绪调整有什么技巧吗?
解答:书中已列举了每一阶段都可能出现需要情绪调整的理由和现象(如相互关注阶段孩子会不自觉地攀比自己得到关注的多少,少了就不高兴,也会过度索取关注),因此情绪调整既是一个阶段,又是需要贯彻始终的策略。要掌握好“进进退退、退退进进”的尺度,即孩子出现了新的情绪问题,我们的训练就先缓一缓、想一想,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往下进行会更顺畅。
情绪调整没有特别的技巧,之所以有快慢之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家长或的心态是否真正放松、平和;二是家长或对孩子在调整中新出现的怪异行为的解读能力,如孩子把尿撒在了放衣服的抽屉里是为什么——孩子要测试和报复,以前被批评过撒尿的事,现在提取出来不良体验,测试一下家长的态度是否跟以前一样;三是家长对孩子自主选择的把握程度,让孩子经常自主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满足;四是看家长赞赏策略的运用,有无得寸进尺的想法;五是家长要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调整的重点和所用时间亦不同。
问题十二:我是一位家长,也认为调整情绪很重要,但我们家孩子平时挑食很厉害,我一般都逼着他每样儿都吃点儿,如果进行情绪调整就得顺着他,那他不吃饭怎么办?岂不对身体有害吗?
解答:下面的解释仅适用于要做自主交往训练的孩子,因为他必须要过“情绪调整”这一关,过关之后就自然有自主关注外界行为了,而这时调整情绪很容易遇到这种“绝食”的情况。
我们先从“绝食行为”找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从传统医学角度看,孩子不想吃饭(偏食、挑食)与情绪密切相关,情绪不好,其胃和肾的功能就弱,他的食欲与普通同龄孩子相比“不旺盛”;第二,在情绪调整中,孩子体会到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变化,想试试家长是不是真的能顺从自己,是不是真的变了,就用平时最被逼迫的吃饭问题来考验家长;第三,情绪调整初期往往满足他吃的需求较多,他本身就脾胃弱,吃点儿零食就暂时饱了,到吃饭时间还不饿。有鉴于此,家长首先要从理论上认可情绪问题与食欲、饭量密切相关,大人难过时也“茶不思、饭不想”,长期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家长能认可这一点,就能接受“一两顿不吃饭没关系”的说法。但家长不是真的不给孩子饭吃,而是给他准备爱吃的饭菜,孩子实在不吃也不强迫,只是轻轻地重申这件事的后果:“宝贝,不吃饭会肚子叫的,肚子叫了你就会难受。”孩子看没人真逼自己吃饭,情绪很快就会缓解了,那时才能感受到饿。家长吃完饭后,看到孩子 频繁地看自己或找东西吃,再把热好的饭给他吃即可。
其次,为孩子准备他愿意吃的饭,不再强迫饭量和吃饭地点,允许少吃多餐,允许在饭桌以外的地方吃。此时的孩子还没有“外关注”的心情,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如担心弄脏衣服或地板、饭桌,焦急地等他快吃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他的举动,等两三天以后他有了“外关注”的表现,我们再提出“回到饭厅和我们一块吃饭”的要求。家长暂时的被动接受是为了过几天能主动地引领孩子回来。
第三,吃饭前控制零食量(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喜欢的活动上),特别控制好吃冷饮、凉饮料与吃饭的间隔时间,因为孩子吃完冷饮后马上吃饭,对身体极其不好,而且更影响食欲。如果孩子在情绪调整期表现得格外爱吃冷饮,要想法绕开冷饮店,在家里也不要储藏很多冰棍,一次就买一根。因为刚开始情绪调整的孩子是不可能考虑后果的,见了就会要。而冷饮一次吃多了就会伤害身体,比不吃饭的伤害还大。最好是在教养方式上一开始就要正确,适度预先满足,孩子就不用情绪调整了,也不会出现情绪调整时期的挑战性行为了。
问题十三:是否不分年龄、不分能力高低,每个孩子都会沿着6个阶段前进?
解答:不是。任何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这套方法中,年龄小、能力低的孩子的培养方向与年龄大、能力强的孩子是一样的,但阶段性不同,有些孩子达不到第五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