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听觉注意力
更新时间:2016-06-23
点击数:
关于提高听觉注意力:
这个问题肯定是共性的,所以提出来作答。
例如乐乐的现状,在集体环境中常规和纪律基本过关,至少老师认为他是乖的。但在30人左右的集体中,除非老师提点他,他跟随指令的能力很不够。平时在家里活灵活现的眼神,在集体环境里就发呆了,自己在游神。
暑假里在机构的小班化环境中(4、5人),跟从的表现要好一些。比如在早读课(跟读)、音乐课(做韵律操)上,能够基本跟上。这和指令传达的有效性、老师的关注直接相关。
在家里,我们通过播放故事录音,让他听、跟着说。在这方面也有些进步。
但是,一年后到了小学,他现在这个集体指令听从上,明显是不过关的。
举具体的例子:这几天,看到上了小学的家长们提到(比如牛牛妈),老师点名“牛牛!”没喊“到”,老师说“把作业本拿出来!”没动静。
这类项目,如果在家里做,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如果想比较强化地做,如何避免单调、不让孩子觉得没兴趣。
所以我想最好有些贯彻这类训练思路的具体活动方案。
回复:
大环境的注意力,是我们知道的孩子的弱势所在,从初期做训练的时候,就一再地提:“以后到了学校……”,但不管家里做多少针对性的训练,要在大环境里泛化,始终是有难度的……一步到位的可能性不大,但慢慢改善的机会应该还是有,视孩子的能力而定。
建议:
1.关于叫名反应,我们做训练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孩子在做他喜欢做的事,大人在几米之外,叫孩子的名字,孩子要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声源的方向,应答。我可以这样推断,几乎没有人做叫名反应的训练是坚持到这一步为止的。但这一步对于将来要入学的孩子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步的实现,意味着,不论孩子在做什么,听到他自己的名字,就能转移注意力。
2.对指令的服从。关于指令的服从性,不完全统计,大概我回的贴子中有80%的贴子,我都有问这一条,不管贴子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大部分家长理解的对指令的服从,往往仅限于面对面地给指令,或者是在训练中给指令,却很大程度地忽略生活中的指令。而我们的泛化训练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在生活中,孩子在做他自己的事,大人远距离地正常给指令,孩子可以马上去执行。不要小看这一条,正常孩子中,在我认识的正常发育的孩子中,大概只有一半能做得到;而在这个统计里,跟我从事同一专业的朋友的孩子全部能做到。
3.对部分重要相关指令的条件反射型服从。“条件反射型服从”,是我发明的词——其实说到底,就是熟到不用大脑就能去做这件事。比如说我们开车,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就是在开过了某一段路之后发现,在过去的几分钟里,自己的大脑并不在开车上,怎么过得前面几个红绿灯都不知道;但红灯还是停了,绿灯走了,该转弯的时候转了。对孩子训练的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情况,仿说是孩子在训练中做得最多的,当孩子注意力不在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他都是条件反射性地仿说。借助这个,服从某些特定指令,也可以训练成为条件反射型行为,比如翻书到某一页,即使大脑不在,手却还是在翻的,嘴里可能还叨叨着某页呢。在这里建议T版,把学校最常用的几条指令在家里强化训练,比如说翻书,比如说看黑板,再比如说举手,都是可以要家做强化训练的。
4.给孩子找个好的同桌,希望既能发展为孩子有好玩伴,也可以成为孩子的小老师。这个小玩伴不能太内向,要找那种喜欢当小老师的孩子。
5.在学校的环境里,正强化是很少的;所以,做相关训练的时候,强化物要越来越少,慢慢地只有社会性强化,并且社会性强化都不是次次都有,而是时有时无。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听话,受到的是负强化——也就是避免被老师点名批评、或者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答不上来之类,但这类副强化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的作用可能很小——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走神,因为他没有担心回答不上来问题会尴尬。为了增加这种负强化,可以试着在家的时候,通过某些方式让孩子“知道”(不一定是感同身受)回答不上来问题是很不好的事,要避免。
——最近刚看了电影《盗梦空间》,里面最让我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在电影最初的时候他们讨论怎么样入侵人的思想——说到大象。具体的对话记不清了,大致的意思是说,一人说:“我让你不要想大象的时候,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另一人回答“大象”;这个人说,“这个大象本不是你想的,而是我让你去想的。”我超喜欢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可以尝试提高孩子社会性的一条路——你脑子里没有的,只好我来给你种啦。
其它的方案,小范围的情景训练(10来个孩子的);社会活动——更多一点孩子,这些当然都是好的;不过见效估计没那么直接。毕竟环境还是不同,从小范围到大环境,这个跨度还是很大。
提问二:
1、孩子在幼儿园里上课时,有些课对他来说是折磨,根本听不进去,特别是讲故事,老师捧着那种很厚的书在那里讲。我很困惑,我是一直这样无谓的去提醒他去注意老师听吗?还是随他去,让他走神?他都烦我,老是在耳边提醒他。有没有更好的对策,当他在上这些课时,原本想过让孩子在边上做做手工什么的。但觉得不太现实,他们一个大间,蒙蒙自己做别的事,多少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
回复:
如果孩子的能力是将来有机会上正常小学的,那我会建议你不断地提示,让孩子在课堂上去“听”——这里的“听“不是真的听明白的听,而是形式上的听,没有行为问题,不影响其它小朋友。别小看这一条,这是将来孩子不会被正常学校“劝退”的基础之一。
在家也要做相关的训练,你可以看到T版描述的情况,乐乐可以在家听录音机播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这个能力是很棒的。
强调一句,我们现在做的是“让孩子进入我们的世界”,所以,不管他们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有些事是必须要去服从的。
再强调一句,我又看到家长在提问孩子上课坐不下来的问题,坐20分钟就跑了。通常讲到ABA的桌面训练,小年龄的孩子的父母都嗤之以鼻,觉得违反孩子的天性。我一直都在强调,考虑孩子将来要上学,一天要坐下来多少小时?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学上到大学,天天积累,一共要坐多少小时?孩子没有坐桌面的能力,行吗?我懒得去争论,只把这个问题再在这里提出来一下,家长自己去斟酌吧。
供参考
T版回复:
1.关于转移注意力,这一点上乐乐还不错。我一般担心的是他注意力不锁定,不担心他不能转换注意力。但我们在这一点上需要反思的是他“非不能,而不为”的问题。他在听到我们叫他的时候,肯定能做到第一时间关注到,但执行力有时候会拖拉。以后在生活中,需要强调执行力,强调指令的有效性,争取反馈得及时。
2.对指令的服从。哦,朱老师这里说的就是我刚才意识到的执行力吧?我们后续要加强。
3.对部分重要相关指令的条件反射型服从。这一点很管用。属于我想要的“急功近利”的方法,呵呵。接下来马上试起来。
4.给孩子找个好的同桌。在上一班上,我们是定位了小朋友的,也是老师安排的。都很要管事情的孩子,成熟得让人嫉妒万分。周末有机会我也会带他们和乐乐一起出去玩。现在这个班上,我们也打算让老师物色一个,然后我们来做工作。
5.强化的问题(负强化)。有一点算好的是,乐乐在家里做事情,正强化用得也不多,尽量让他感受到“做该做的事”。我们对他说“要学习、做事情才会进步。”经朱老师提醒,我们回想起来,对他没能答出问题或者没能做好事情的负强化,是乐乐感受到我们“生气了”,没有给好脸色。他对这一点是很在乎的。在幼儿园,老师对他的严格,他也会感到敬畏。但我觉得他对这种负强化的体验和记忆还不够。也就说侧重于即时,而不是形成一种体验,能够迁移到下一次的情境中。从这个意义上看,负强化还没真正形成。这是和他社会性能力和情感的基础还不够有关吧。
回复:
听着乐乐的情况还真的是不错。要把我们的孩子放到正常教育的环境中,其实最主要的一条是没有行为问题(包括自我刺激的行为);其次的一次是能服从指令(就是老师盯着让他做的,他会跟着做,不会因为不想做而发脾气);再其次才是注意力的问题(因为课上没学的,课下可以家里慢慢补,也是方姐以前对石头做的)。乐乐现在还没有上学,还有机会给他多打些基础,然后就等到真的上了学,有啥问题再来解决啥问题了。
回复:
在常规和服从两个方面,乐乐能够及格。说说开学来的情况。
两位老师都是新的,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乐乐有重视。每天乐妈去接的时候,老师都能出具乐乐的作业(比如一幅画),这是老师指点下完成的。虽然原本比较复杂的构图被他简化了,但毕竟完成了作业。昨天,有手工课,老师派他到另一班去拿一些剪刀,过程中有过辅助,算是完成了。他自己也做完了剪出一个五角星。
我们鼓励他和老师交流,有一天老师反馈说,乐乐问她“我们什么时候出去玩?”
下面就说我们最不踏实的方面,就是认知理解进展慢。
虽然一直在进步,有个进步的斜率,但斜率还是平缓了点(呵呵)。我们自己定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兴趣
兴趣面窄,学业上的东西(算术、认字、拼音)他谈不上有兴趣。虽然教学手段也多样化了,但仅仅是“能服从、跟着学”,靠的是灌。
他感兴趣的东西,那就大不一样。比如带他去游泳,很高兴,不用特别教他,问“去游泳要带些什么?”,他一顺溜答下来“要带泳圈、泳裤、泳镜、泳帽”。现在每次我带他去游泳,都让他自己收拾东西。他拿起双肩包,一件件往里扔,做得很快。
但是,十以内的加法和数的组成,到现在愣是做不到张嘴答出。问他6+4=?他明显是在脑子里先摆出6再摆出4,然后低眉数一遍,告诉你等于10。这已经算是进步的了,以前还数不清。对这点,我能做的就是每天给他巩固。我也在纳闷,是我强度上还没重复够,还是他压根就没兴趣来记忆?
(2)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和(1)有关系。有兴趣的自然会维持长一点,但一般情况下共同注意力还是差。
典型的情况,是我耐心给他讲一个认知点,比如一共需要4句话。我先获取了他的注意力,讲了3句,确保他是在听的,要讲第4句的时候,也是解扣子的时候,他注意力跑了,或者插进来问你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怎么解释“抓狂”两个字?我彼时的心情就是。一巴掌甩过去的心都有。但还得忍着,表情还不能太凶悍,否则他又不安,上来求安慰,一来一回又浪费时间。只能克制,正色要求他听好,继续。
关于注意力的基础性训练,包括一些感统运动类,我们也是再做的。
除了这些以外,乐乐更像是一个整体的成熟度上落后的孩子,似乎这个成熟度,虽然可以通过训练去催熟,但最终还是靠他内在的发展。我们自我宽心的想法,是毕竟他一直在进步,没有停下来,有些能力逐步在出现。比如今年以来,提问的能力和动机明显好了。这是在之前教起来事倍功半的。
回复:
我这里给的可纯粹是个人意见了,每个人带孩子的理念都不一样,所以我先要申明,供参考。
1)关于兴趣,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有几个是真的爱学习而好好学习的?我自己,小时候对语文的背书绝对是深恶痛绝的,虽然我的记忆力似乎还不错,初中的政治课本,我是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的,但还是恨背书,哈哈。真的喜欢上学,貌似是近年的事,三十岁,开始修心理学的硕士课程之后,真的说是凭兴趣去学了。
——所以,别要求孩子对学习有积极性,还是要充分去挖掘孩子学习的强化动力在哪里。有些孩子是希望被老师表扬;有些孩子是为了受父母表扬(记得我当年,每学期末,我爸只问一句话,考前三名,我去家长会,没考到,你妈去家长会。更多的,考试成绩好,可以奖励啥之类的,还是常用的手段吧。
2)数学:我个人对孩子的要求,只要孩子有能力,不管懂不懂里面的逻辑,20以内的加减法,死记硬背,条件性反射地给答案——应付学校的课程特别有用(没上学的孩子,忽略这一条)。所以,即使孩子会有手指数,会借助其它方法数,只要给答案的速度还不够快,就继续训练。否则,以后的考试等他们慢慢数,肯定是不能及格的。
3)注意力,我在训练的时候常碰到。我的对应方法,忽略。举个例子,我给一个孩子读书,他很刻板地每次读完一页都要指着绿地跟我说“Grass”,第一次的时候,我应他了,因为他注意到了书上的其它东西,是要强化的;然后他就刻板地每次都要说,而且必须听到我说“YES”他才翻页;我也跟他扛上了:他说Grass,我说Turn the page,如此往复;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往复近十个回合,渐渐就越来越少,渐渐就没有了。当然,换本书,他又会找着其它刻板的东西,不过我是一样方法应对,还挺管用,反正最终是听我的,所以我也懒得抓狂了。
同理提的情况,说了三句话,孩子说了一句不相干的话,别反应,把第三句话重复一下,然后第四句话。渐渐孩子就会明白,爸爸是要把这四句话说完,才会应对他其它的提问的。
孩子喜欢玩,那是好事,好好享受父子的快乐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