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能力详解之一:感觉运动能力
更新时间:2006-04-24
点击数:
感觉运动能力
感觉运动能力包括平衡能力、肌力、方向感、节奏感与韵律感、触觉、身体形象和协调能力等。
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原因在于:
1. 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与外界互动的主要渠道;
2. 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发展言语能力的基础。
3. 感觉运动能力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密切相关;
4. 感觉运动能力可以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健、关节内的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
保持正常的姿势,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而正常姿势的维持是依赖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来完成的。其中,前庭器官最为重要,它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和重力作用方向的差异的感受器。
平衡能力有助于孩子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接受,因为外界的刺激往往是通过前庭器官的统合传递到大脑的。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筛除多余的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易集中。
良好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垂直感的建立,为孩子的空间知觉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坐姿、站姿、走路、跑步,以及在平衡木上前行及倒退等活动可以训练孩子的平衡感。让孩子学习用足尖走路,单双脚交替跳跃,旋转身体等可以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差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1. 喜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且不会晕。
2. 喜欢旋转或转圈子跑,而且不晕不累。
3. 怕走平衡木。
4. 虽然看到了,仍然碰撞桌椅、旁人或门墙。
5. 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好。
6. 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7. 语言不清、发音不准,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8. 比较好动,在阅读、听写和抄写方面比较困难。
9.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
家长对孩子的平衡能力训练应注意:
1. 运动中支配身体的面积,由大到小,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先从卧位,然后到侧卧位。
——从卧位到坐位再到站立位。
——从双足站立到单足站立直至足尖站立。
2. 身体重心由低到高。先在平地上行走,然后至体操凳上以至更高的板凳上行走。
3. 从自我保持平衡直到破坏平衡后重新维持平衡。
4.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开始要求在安静状态下下保持平衡,继而要求在动作中保持平衡。
5.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6. 从视觉监视下保持平衡到闭眼时保持平衡。
二.肌力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是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或舒展)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肌力包括肌肉的张力、动力和耐力,它们是儿童身体适应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的肌肉收缩无力,或者因身体极容易疲劳而不能持久地伸缩用力,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动作协调能力。
肌力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经的生长发育,使孩子的身体躯干更有力度,而且能让孩子掌握对不同力量的控制能力,对孩子进入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不能较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姿势,坐无坐相,站无站相,由于精神不振导致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孩子的肌肉活动不足、肌力较差。
肌力和锻炼可以通过翻滚、爬行、跳越、提重物、跳步、以及仰卧起坐等训练台加增强。
肌力不足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
1.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
2. 看书或写字时,总爱趴在桌上,不能保持良好的姿势。
3. 握笔姿势不正确,抄写速度比较慢,写一会儿就得休息。
4. 精神萎靡不振,看上去很疲倦。
5. 运动时,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
6. 做俯卧撑时,头、颈、胸无法抬高。
7. 对教师的要求无法有效完成,常有挫折感。
8. 手脚笨拙,容易跌倒。
家长对孩子的肌力训练应注意:
1. 遵循孩子肌力的年龄发展规律,把握敏感期,循序渐进,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延迟滞后。
2. 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股群。腿部、胸部和背部的肌群属于大肌群,臂部、手部、颈部及脚部的肌群属于小肌群。
3. 肌肉要轮流交替训练。交替练习的肌群在每一次练习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练习进才能承受更大的负荷;另外,同一块肌肉交替练习可以避免疲劳与损伤。
4.
注意负荷强度与重复次数。运动实践证明,如果练习时负荷重量大,重复次数少,则最大力发力发展较好,尤其是肌肉群受到超负荷练习后,力量素质会得到有效的发展;重量与次数皆适中,则肌肉的体积增大较显著,重量小重复次数较多,则主要发展肌肉的耐力。
每组练习要有较长时间的间歇,使机体消耗能量得到恢复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这样发展力量的效果会更好,反之,肌肉力量的发挥将呈下降趋势。
5. 注意动作速度。动作速度的快慢对发展力量的作用能带来重要的影响。例如:练习时尽量加快动作的速度,尤其是加快单个动作的速度,能有效地发展爆发力。练习时既要加快单个动作速度,也要加快动作的频率(重复若干次数),这样能发展一般速度力量。
三.方向感
方向感也称方位知觉,是人体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如对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知觉。人的运动有赖于对空间的认识,也就是要具备良好的方向感,如果没有身体活动的空间,那么运动现象也就无从产生。同时学习作为一种知觉活动,也需要对空间关系的发展有深刻的体验。
如果方向感发展不良,孩子就会出现抄写左右颠倒,部首张冠李戴等问题。另外由于对空间关系认识不足,还会导致孩子做事无条理、计划性差、对位置和顺序判断失误等问题的产生。
方向感也可以用“本体感”来进一步作解释。本体感是人体的深度感觉,它包括位置感觉和运动感觉。本体感可以帮助人体随时和地心引力保持协调关系,比如在我们做任何活动时,不用特别去注意身体、四肢的位置,也能够很顺畅地完成互相关联的活动,象翻身、站立、跳跃、扣扣子、写字,梳头等。
培养方向感可以通过训练孩子辨别左右、前后、上下、里外等来进行,还可以让孩子练习抛接球、画图、走迷宫等活动项目。
方向感不好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
1. 到陌生的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
2. 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排队、投球有困难。
3. 抄写汉字时经常把部首张冠李戴,左右颠倒、笔顺错误。
4. 仿画图形比较困难。
5. 语言表达能力差,叙述一件事情总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使倾听者很难明白。
6. 自己桌子的周围无法保持干净,不会收拾桌子。
家长对孩子的方向感训练应注意:
由于方位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在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地识别方位,特别是要纠正因方位知觉困难造成的学习上的错误,如初入学的儿童常常是b与d,p与q,9与6不分。
研究表明,方向感不完全受遗传的影响,通过后天的训练,同样能促进儿童方位知觉能力提高。
四.节奏感与韵律感
节奏感与韵律感是孩子通过活动培养起来的对时间快慢的感觉。它们对孩子发展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都有影响。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训练是可以帮助孩子动作更敏捷、更周密、尤其是节奏感,它对孩子日后的语言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拍球、跳蹦床、跳绳、拍节奏等训练,都可以起到相应的锻炼目的。
节奏感与韵律感差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
1. 运动时身体协调性差,动作不合拍。
2. 做作业不够细心,爱出一些小错,不是字少写一个笔画,就是数字漏写一个零。
3. 对音乐节奏不敏感,唱歌时容易跑调。
4. 不能控制动作的快慢和缓争,显得毛手毛脚,行为和情绪容易冲动。
5. 不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事情,一件事情常常没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情。
家长对孩子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训练应注意:
1. 要培养、发展、增强孩子的节奏感离不开身体的动作,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开始练习时,可以让孩子面对面地坐在教师或父母的腿上,由教师或父母边朗读儿歌,边持续而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幼儿的身体,使孩子们感受持续稳定的律动。
3.
进一步练习时,让孩子边朗读儿歌,边伴随拍手、拍腿、踏脚、依次传球、轻击打击乐器等动作,还可以根据儿歌的内容设计相关的动作。
4.
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节奏感十分必要。拍节奏是儿童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方法。
5.
进行节奏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拍节奏不仅要使孩子动作协调,合拍、整齐,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他们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家长要有始有终,有耐心。节奏感差,容易影响孩子的娱乐与交往,而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持之以恒。
五.触觉
触觉又称触压觉,是当我们的皮肤承受某种物体的压力,或接触到某种物体时所获得的感觉经验。皮肤是人体的触觉器官,它具有正常的防御性反射反应能力,孩子通过皮肤认识自身和环境,从而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正常的反应。如果孩子不能适应皮肤所接触的各种信息,比如在洗澡、换衣服、换床铺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容易情绪化、爱哭,睡不好觉等情形。
孩子触觉防御不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触觉反应过于敏感,往往表现为胆小,退缩,对陌生环境容易紧张等;另一种是触觉反应过于迟钝,这样的孩子对外界的变化和周遭的环境反应淡漠。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大脑中不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并对之做出应有的反应。
减少或避免孩子在触觉防御上出现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们多来源于生活,并构建在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和爱心上。
触觉防御不当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
1. 对亲人特别暴躁,强词夺理,害怕到陌生的环境。
2. 害怕到新场合,呆不了多久就要求离开。
3. 不喜欢和别人谈话,不喜欢和别人玩触碰游戏,视洗澡和洗脸为痛苦。
4. 过分保护自己的东西,尤其是讨厌别人由后面接近他。
5. 不喜欢视觉接触,常必须用手来表示其需要。
6. 对危险和疼痛反应迟钝或过于激烈。
7. 听而不见,过分安静,表情冷静或无故嬉笑。
8. 过分安静或坚持奇怪玩法。
9. 害羞、不安,喜欢孤独,不爱和别人玩。
10. 偏食、挑食、不吃青菜。
家长对孩子的触觉训练应注意:
1. 多爱抚孩子。情绪的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均有赖于安定的触觉系统,而爱抚正是促进触觉系统达到安定的有效方法。
2. 多让孩子在各种质地的空间内活动并接触周围的物品,注意安全和卫生即可。
3. 对触觉过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睡觉前,以手或柔软的手巾,轻缓地触压或按摩孩子手、脚或背部。
4.
对触觉迟钝的孩子,父母可用软毛刷刷孩子的手心、手臂及腿部,以唤醒其触觉;还可以给孩子玩触摸玩具,让他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进触觉识别能力。
5.
对触觉过分依赖的孩子,父母处理时要谨慎。一般这种孩子通常有吮指或过度恋物等习惯。父母不要采用高压或恐吓的方式来纠正这些习惯成自然,而应该先适度地满足孩子对触觉的需要,加强亲子间的关系,使孩子有安全感。在此前提下,再要求他们逐渐改掉这些习惯。
六、身体形象
孩子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直到七八个月到1岁,孩子能坐会爬可走路了,并能逐渐氢自己与旁人分开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便开始觉醒了。
1-2岁的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能用来称呼自己,能将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物区别开来。
2-3岁时,孩子的大脑两半球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备了感受自我存在的生理基础。由于感觉动作能力的增强,这时候的孩子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可以站、蹲、卧、躺、爬、跳、可以躲起来又再跑出来,这些活动更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自我感觉,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对自身身体的感觉“地图”,
我们就把它称为身体形象。
有了身体形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在进行活动时,他的大脑就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孩子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后,就会安排肌内、关节的活动,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恰当的反应,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本体感”
如果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身体形象,那么他就容易在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动作笨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对方向中位置的判断能力差,写字上课姿势不当等。
身体形象不良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1. 左右不分,容易迷失方向。
2. 在某个领域表现优秀,在另外的领域可能遭遇困难。
3. 穿鞋或裤子进容易相反。
4. 写字常出现颠倒,比如把b写成d
5. 左撇子改手右手优势后,适应不佳。
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形象训练应注意:
左撇子现象启示我们,如果孩子左半身的活动频繁,就会促使中脑发育,从而使右脑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均衡使用两侧肢体运动,以全面发展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