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幼儿的教养
婴儿自小即有个性,而且自他出生以来,就富有一种令人感动及充实的价值。个性不好动的婴儿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个性塑造了他的生活规律,无论在吸奶或啼哭的方式上,都表现出小孩的生活态度;同时,这种个性也决定其成长的步调。有的小孩动作很快,有的很慢,有的小孩子甚至以不规律的生活节奏出现。另外,小孩的生活态度也关系着他未来的适应力及新伙伴的获得。
现代人常强调"0岁是教养的开始",如果不先去了解婴儿的个性,家庭教养就很难真正深入下去。虽然教养的目的是教他们要适应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化的人,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了婴儿本身的个性。一般的父母,依照育婴书的公式强制执行教育的不自然行为,是极度富危险性的。当然也不是要负有教养责任的双亲压仰自己的个性,而是说要有所依据,使婴儿有个可遵循的教养方针。对婴儿而言,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生理上的满足感;其次是心理上的满足--愉快的哺乳、安定的睡眠、舒服的排泄,都可以确保婴儿的安定感。而且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也可以使父母安心。
让婴儿和大人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婴儿可以学习到对人的=情感和信赖,而且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这种训练有助于婴儿对住所、衣服、玩具的整理,作最好的成长准备。另一方面感情和智能的发展也开始萌芽。在不断地刺激神经之下,婴儿才会有正常的成长,这些知识父母应该作基本的了解。
1、 心灵接触是基本
不能说养过很多小孩的父母,就是教养孩子的高手。其实多数婴儿都是诞生在没有经验的家庭中抚育成长的。再怎么没有经验的父母,在每天接触婴儿的情况下,自然也有模有样地成了专家,而且也渐渐获得了自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心灵交融的关系。父母与婴儿之间建立亲密的交流关系后,自然就有为人父母的感觉和模样了。我们也可以说--“父母”是婴儿造成的。另一方面,婴儿也经由和父母的接触而感到安心、信赖、幸福。这种基本的满足感,便是往后婴儿成长的基础,也是日后人际关系圆满的主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达德生博士这样说:“让婴儿以婴儿的见解去亲自体验,自己对人生是抱持着信赖和幸福感,或是不信任和绝望感,关系着婴儿与父母感情的融洽与否。”充满满足及幸福感的婴儿,有自信、喜欢活动,能逐渐学习新知识。瑞士的心理学者比亚逊博士说:“小孩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就会更想听、更想看。”这也许就是和父母接触满足的婴儿心理状态吧!说到对婴儿的接触,谁都会举出爱抚、怀抱、抚摸等肌肤之亲,这些对婴儿的确重要,这也是父母爱的表现。不过婴儿也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聪明,他们也会要求和父母作心灵上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当他们叫的时候希望有人回答,笑的时候也希望有人对着他们笑,摆手时更希望有人紧紧拥抱着……这些多样的交流与沟通,确实是婴儿幼小心灵所需要的。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常常哭泣也表达着许多他无法用语言说出的愿,这都需要母亲去细心体会。对婴儿而言,最先与他接触的大人,就是教导他诚实与坦白的对象,而且也是直接告诉婴儿,他的存在是受欢迎的。当然,若是太刻意陪伴婴儿也有麻烦,只要顺其自然地疼爱即可。婴儿会受到自己周遭大人生活态度的影响,而且每天不停地适应生活,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婴儿自己的态度和性格。
2、 培养婴儿的自主性
学习特殊才能、培养儿童自主性是现代父母的理想。但是再怎么早学习特殊才能或培养自主性也和其他能力一样,必须从婴儿时代起就要花一段时间加以指导,不可能一蹴而就。 即使是生下不久的婴儿,只要他有充足的睡眠、愉快的情绪,在他睁开眼睛时,也会显得相当满足。发现这种情形时,大人应该尊重他独自玩耍的乐趣,静静地观察是最好的;不过也有母亲会马上屈身问道:“宝宝醒了,饿了吗?”这就是母性的天职。然而,这种动作久而久之,婴儿就会意识到妈妈始终注意着他,下次可能就要以哭来表示,如此就破坏了一个原本能独自享乐的婴儿性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子已经比母亲高大的孩子,动不动就“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这种情形我们大概可以由他的婴儿时期加以联想了。出生半年后的婴儿,在早上和下午时间,会有一段喜欢独自玩乐的时间,时间大约是二、三十分钟。另外父母仍然要抽出时间陪陪婴儿玩,因为没有对象玩耍的婴儿,在感情发展及智慧成长上都比较缓慢。相对的,这样孩子对大人也较容易产生依赖心。10个月左右的婴儿,单独游戏的时间,在上午和下午会各自持续一个小时;若分别给三、四种玩具,他们将从里到外不厌其烦地观察。当孩子一个人自由自在地游戏时,就让他们尽情玩吧!让他们用婴儿自个儿的创意吸收新知,学习一个人生活的能力。纵使到了喂食时间,他仍然热衷于某一项活动时,那就稍等一会儿再进食,如此对培育婴儿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