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处理
??问题行为的处理-问题行为的定义
??★该行为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包括自伤行为和攻击他人的行为等。
??★该行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往窗外扔东西、将玩具洒在地上。
??★该行为会影响个人进入社区生活,如:随意抱人亲人。
??只要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均视为问题行为。只有问题行为才是需要我们去干预、去改善的。
??问题行为的处理-问题行为主要有哪些?
??孤独症儿童因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育受到障碍,常常会表现出旁人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的行为现象,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我刺激行为:特征之一是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如摆手、摇晃身体、玩手指、拍手、用脚尖走路、无目的地跑来跑去。特征之二是用奇特的方法对待物品,如重复地触摸、敲打、摩擦,或用嘴唇碰触、用舌头舔物品等等。
??发生这些行为时往往没有明显的环境诱因,通常和外界刺激没有关系,是因为内在刺激而反应出来的。换句话说,是孤独症儿童因内在生理需求而寻找刺激的表现。依不同感觉器官得到的刺激进行分类,可以细分为:
??①视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头部或眼睛的重复、固定动作,如将手及某种物品反复在视觉范围内晃动,旋转自己的身体或盯住旋转的物品看。
??②听觉刺激行为:表现为重复固定地制造出某种声音,如拍打物品、开关录音机或电视机;玩弄自己的声音,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发出噪音、无端地笑、尖叫或喊叫等。
??③味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将不能吃的东西放在嘴里嚼,舔某些东西,如自己的衣服、手指或身体某个部位,玩口水等。
??④嗅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固执地闻周围的某种物体,闻手中的物品,闻身边的人等。
??(2)暴躁性行为:暴躁性行为的特征是制造麻烦,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①常见行为表现:大声叫喊、哭闹、呜咽、抽泣、跺脚,有的患儿也会让自己突然摔倒在地。
??②攻击行为:用手、脚或头部攻击周围的人,骂人或说难听的话,或用虐待无生命物体发泄他的情绪,有时身体呈紧张状。
??③自我伤害行为:击打自己、咬自己、踢自己、撞头、撕扯自己、抓伤自己等,直接或间接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
??(3)抗拒性行为:特征之一是拒绝做出与指令相符的事情,如拒绝完成有能力做的事,拒绝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拒绝说出能够说的话等待。特征之二是做出与指令完全相逆的事,表现为除了正确的反应之外,什么错误的反应都可能做出来,如不去厕所,偏要当众撒尿等。有的孩子面对称赞和责备都无动于衷,实际上却在察言观色,欣赏家人束手无策的表情。这是由于外界不适当的赏罚刺激造成的负面效果。
??(4)其他问题行为:如故做呕吐行为,强迫性行为,厕所不适应行为,吃饭不适应行为等。
??要想消减孤独症儿童的这些问题行为,首先要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和作用(即问题行为的功能)。
#p#分页标题#e#??问题行为的处理-为什么会有问题行为?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受。因此,面对问题行为时,他们身边的人首先要有判断和理解的能力,才谈得上疏导和处理的方法。国内外专家根据孤独症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障碍特点,将问题行为的功能归纳为四种情况。
??(1)逃避/回避: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是为了回避做一件他感到不愉快的或感到困难的事情,或是为了从一个他感到不愉快或感到困难的环境中逃脱出去。
??(2)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缺乏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孤独症儿童会使用问题行为引起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注意。这种引起注意的行为常包括:发脾气、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怪异的词语及自我刺激的行为。
??(3)自我满足:自我满足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由于其内在的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我强化,也带有明显的自我刺激特点。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觉不敏感儿童为了增加感官的刺激;另一种是感觉过度敏感儿童为了减少感官的刺激。
??(4)感觉强迫:这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孤独症儿童感觉上存在异常,致使他不得不做出某些举动,其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
??孤独症儿童无法通过正常交往行为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不经过针对性的训练,也无法具备适当的行为能力。在遭遇到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要观察、分析该行为的原因和作用,以此为基础的矫正才可能有效。
#p#分页标题#e#??问题行为的处理-孩子哭闹发脾气怎么办
??(1)孤独症儿童常用哭闹、发脾气为手段,来达到满足自己要求的目的,如要什么、吃什么、喝什么等等,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此时训练者应该首先依据行为训练的原则,在理解孩子的要求之后,对他提出反要求——告诉他应该怎么表达,给予辅助,并奖励正确的行为方式。
??(2)如果孩子已经发生不正确行为并且不能停止下来,可以尝试运用“忽视法”。当孩子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时,忽视的方法是首选的,特别是当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是以吸引他人注意力为目的时。在这种情况下,大人的注意实际上是对孩子不正确行为的奖励,因此,只要适当减少对其不正确行为的注意,孩子的错误行为就会减少。采用忽视法要注意三点:
??①忽略的是不正确的行为,但同时也要注意或强化正确的行为。实践已证明,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效果要比单一采用忽视法有效得多。
??②持之以恒,坚持原则:在消减不正确行为时,往往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很艰难,因为孩子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得到以前所能得到的注意。这个阶段家长最难坚持,但只有坚持才能奏效。只要过了这一关,再帮助孩子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表达愿望,不正确行为就会减少。
??③安全因素: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在用头撞地,是否会乱丢东西,是否有伤害自己的行为等。如有,则要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也可以轻拍他的手以表示处罚。此刻,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大人不给予“添油加醋”的注意就能淡化。
#p#分页标题#e#??问题行为的处理-有危险的行为时怎么办
??有些时候,孩子为求得大人注意,表现出不当行为,可能包括撞头、摔易碎的东西,或是抓大人头发、踢大人等,对这类较具危险性的行为,就不得不注意,应当立即把他送进隔离室内,等一段时间,当孩子的苦恼平息后,才将他放出来。由于这是相当强制性的严格做法,在实施时,您必须切记:
??(1)隔离室的空间必须是单调而封闭的,使得孩子在短时间内得不到任何注意或其他增强物。因此把孩子关在游戏室或是卧室内并不理想。
??(2)必须在孩子刚刚出现不当行为时,立即对他做简短说明(如:“宝宝不乖,要关房间!”)后,就将他关入隔离室。
??(3)在带入隔离室后,除非孩子仍持续其不当行为(大声哭闹、踢东西或撞墙等),只能让他在隔离室内呆2~5分钟。
??(4)如果孩子仍在隔离室持续吵闹,您顶多将上述的隔离时间加倍,待其稍静些,就让他出来。
??(5)孩子出来后,不要再指责他,可稍稍安慰他,并告诉他,因为他不乖,才被关进房间。
??采用关隔离室的方法,第一个会碰到的困难,是家里很难找到合适的隔离室——既单调又有诸多保护性的设备(墙壁要软质)。所幸的是,大部分有这类问题的孩子,都害怕与大人分开,害怕被大人拒绝,因此,只要避开孩子较喜欢呆的空间,一般都会有好的效果。除非孩子还伴随着较危险的自我伤害行为,这时的处理方式就变得不同。其次,不论是用哪种方式处罚孩子,在开始时,他们的不当行为大半都会变得更激烈或持续得更久,几次之后,他们这类不当行为才会开始消减。孩子常常是一方面在生气,一方面也在适应这个新方法,自然需要一些时间,耐心并坚住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p#分页标题#e#??问题行为的处理-稳定孤独症儿童情绪
??稳定孤独症儿童情绪的训练方法
??自闭症儿童中有部分儿童情绪波动大,难自控,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这与其大脑调控能力差,不善于理解和适应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训练中可采取以下做法:
??
??1. 变换情景法:若儿童情绪不好是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见到某人或某物,或者改变了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导致的,则可以采用脱离成绩情景或在原情景加入喜欢因素的变换法。如放一些它最爱听的音乐,看成人表演(若知道他喜欢哪个电视节目可事先录好)等,用次方法使之尽快摆脱不良体验。
??
??2. 外力辅助调控法:当儿童情绪不稳定时,训练人员可一边用柔和的语言安慰,一边轻微地晃动其身体的一部分或把他的头搂入怀中(不宜抱起,只轻轻拢过来即可),对情绪激动的 儿童则采用让其被动做出较强烈的动作,如快速转动身体、手臂,推其快走等使其致意从原情绪状态中分散出来。按外力动作辅助调控--语言提示--取消提示、指导调控的步骤来训练。
??
??3.预告法:若要改变环境或到一个新环境去学习,则要采用预先提高少量新环境情况、尽量减少可能的干扰源的做法使儿童有个准备,并在进入新环境前先停留一下,观察熟悉一下四周,使其情绪保持稳定后再由熟悉的人陪同进入,一个全新环境对儿童影响会很大,应 该有熟悉的人在场指引。
??
??4.适当发泄法:给予适当的发泄方法,对以哭闹为主的应使之一次性哭够或认识到哭闹是没有用的,如在哭闹中加入动作限制,使哭闹伴随着不良体验,或采用束缚法,抱紧他的头或夹紧腿,或不能离开椅子到处走,总之是让其发泄但又体会到发泄中有不舒服感,不想再采取哭闹方式发泄了。
??
??5. 及时肯定,捕捉时机:儿童在发泄过程中若出现正当的情绪状态,如哭一会儿就不哭了或不在地上打滚了,则马上提供奖励物质或满足他的一项要求;但若他坚持原来要求,如要坐在地上而不坐在椅子上,则仍不给奖励,只是呈现不给予,直至儿童完全符合要求为止。
??6. 事后继续教育法:在儿童情绪稳定后,对能理解语言的儿童可重新引其进入原场合或原刺激情景,以培养其适应和调控能力。这时先口头提示:“能未经允许拿商店或别人的食物吗?”
??
??7.耐力训练:忍耐、等待、有序等方面的训练应随时贯穿训练中,如其越急着吃饭而不想洗手,就越不让他吃饭,而先洗手。如果此时儿童闹情绪则不予理睬,更不能满足,直至他按指令去洗手。完成指令后必须给予儿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