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一般临床表现是有哪些
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症状是以“Kanner三联征”为核心的,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大多数孤独症病例起病于出生后1~2年。发病年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0岁以后)的鉴别,早期与正常儿童不易区分,当出现社交和交流问题时才引起注意。
一、社会交往障碍
1.缺乏社交凝视、微笑和依恋 他们的目光往往不集中于人的脸上,并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与人讲话时目光散视,常常低着头、看自己的手或茫然地看远方,给人一种似听非听、心不在焉的感觉。小婴儿母亲抱着吃奶时不会出现期待的兴奋,极少用微笑来应答别人的笑容,对母亲的离去没有反应。平日没有搂妈妈的脖子、亲脸拥抱等亲昵行为。有的患儿有一定的亲呢行为,但过分夸张,如不停摸妈妈的脸、背、耳垂或让妈妈时刻背着他,这与其说是母子亲呢,不如说是把母亲的身体当做特殊物品的依附性行为。
2.社会交往注意缺陷 正常儿童能够追随他人的注意而将自己的注意转向一个对象或物体,孤独症患儿常常不能使用这种注意。当他们需要某种东西时,往往抓着大人的手放在上面或站在旁边哭,而不是有意地指这个东西。对待人像对待物体一样,在被迫要求注意的过程中没有伴随的情感表现。社会交流障碍在年龄小的正常儿和智力低下的儿童也会出现,但持续时间不久,可孤独症儿童会持续至学龄期以后。
3.不能进行正常游戏 孤独症患儿在游戏中很少出现自发的象征性游戏。他们玩积木只会把积木排成一些固定格式,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但不会想象这个积木像什么东西。学龄前期的孤独症患儿不会玩一些假装游戏,如“过家家”。他们对合作性游戏缺乏兴趣,常常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勉强去了也是被动充当角色,跟在别人后面跑来跑去。他们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如玩藏猫猫,没等别人找他,他便自己出来了。
4.不能遵守社会规则 孤独症儿童通过教育也很难做到在幼儿园或学校时,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能克服自己的欲望,不做集体和社会不允许的事情。课堂上他们常常离开位子,独自做自己的动作,如转圈圈、敲打东西,甚至跑出教室等。
5.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正常儿童一般在2.5岁伙伴关系开始形成。当孤独症患儿视野中出现一个儿童时,他们很少去注视、探究。不管其他小朋友如何开心,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没有加入的愿望。他们常常独自玩耍,自己迷恋于感兴趣的东西,如茫无目的地走动。有时他们也走近其他小朋友,但常常是简单地拉、抓或攻击其他小朋友。
二、语言交流障碍
孤独症的语言障碍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更主要的是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障碍,即缺乏实际交流意义。
1.语言表达障碍 孤独症的语言可以表现为即刻模仿或延迟模仿。所谓即刻模仿,就是别人说什么他说什么。如告诉他“叫阿姨”,他就重复“叫阿姨”。延迟模仿是听见一句话后几天或几十天,他突然在不适合的场合说了出来。这些表现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些句子的
意义,没把它当成表达的工具。他们在代词的运用上也易混淆,如自己想喝水,却说:“他要喝水”。有了语言的孤独症患儿,常常说话简单,如问他吃什么,他只说吃东西的名称,而很难说“我吃了××。”另外孤独症孩子说话没有语调,节律异常,语气平平淡淡,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感情色彩,在社交活动中不能自由地运用语言,有时类似于机器人说话。
2.语言理解障碍 孤独症儿童听觉器官完好,听力正常,对突然的响声会眨眼,对天气预报、广告语等,哪怕是声音很小也特别敏感,但对于大人叫他的名字毫无反应,使家长怀疑他是一个聋子。同聋子相比,他们对别人的手势表达也无反应。 3.缺乏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流 正常儿童即便是咿呀学语也会表现出注意伙伴并与之交流发声。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核心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损害,他们不能理解语言情境及其社交用途。表现为婴儿期不注意伙伴,不与人物交流发声。在有了语言交流后,他们在说话时,只是自顾自地说,眼睛不看对方,也不在意对方是不是听懂了或对方是否在听。他们不理解周围环境或者别人正在谈论的主题。他们常常不恰当地把一些词语衔接在一起,令人听不懂。有的患儿对语言有充分的机械记忆能力,有相当的词汇量,但他们不会用这些词语、词汇与人交流。
4.自言乱语 患儿由于既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言,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缺乏社会性语言交流能力,患儿常喃喃自语或大声乱语,别人不知所云。
5.非语言性交流 主要表现在不能理解别人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的意义,有的即使懂得别人的意思,也不会运用姿势、表情或与人交往。他们不会自己注视某物并吸引他人的注意,与人说话时无面部表情、点头、摆手等动作,很少用手势、姿势来协助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可能用尖叫、哭闹来表达他们的意愿,或拉大人的衣服、向这个物品靠近、把大人的手拉放在这个物品上;或自言自语地说一些别人不理解的话,其中或许夹杂着这个物品的名字或特征。
三、刻板重复的行为
孤独症行为方面的特点是刻板、重复及一些奇特的行为方式。
1.日常生活习惯的刻板化 孤独症患儿常常固执地要求环境一成不变,一旦形成了一定规律后,不易改变。如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排便;出门一定要走同一条路线,如果改路就会大哭。换了家具,会感到不安,家中的家具摆设的改变,会让患儿无法安静。对新事物缺乏探究精神,持抵制的态度。如坐在童车里,不会好奇地探着头看周围的人或车,到公园他不主动玩玩具。
2.过分专注某些事物 孤独症患儿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不感兴趣,而对于一些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以至痴迷。如调羹、细绳、树叶、塑料袋、门锁、照片底片等。对于喜欢的东西终日拿着,如被强行更换则又选择另一物品作依恋物。他们可连续几小时观
看旋转的自行车轮、电扇,自己长时间地旋转家中的锅盖、瓶盖等。痴迷于听天气预报和音乐声。常常要求父母讲同一段故事。由于对玩具的功能不理解,孤独症儿童对物体的非功能性特征感兴趣,如听汽车摩擦的声音,把积木机械地摆成长列等。
3.行为异常 做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特殊姿势。如长时间地凝视、拍手、扑打、摇动、踱步、旋转等,有的喜欢撞击自己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动作会逐渐消失。由于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高级神经系统过于兴奋,患儿多动,‘常常一刻不宁,如来回踱步、离开座位、到处摸一摸等。有些行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如走固定路线、饭前一定喝饮料、睡前一定要把鞋摆好、走路遇到人非要从两人中间过,这种强迫症状一般在智商较高、年龄大的儿童中较多见。
四、认知缺陷
孤独症患儿的智力发展不一致,大约3/4表现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由于交流障碍,一些患儿不能顺利地进行智力测验。他们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智力内部各能力之间明显不均衡。一般地说他们的操作智商比语言智商高,测试时常常是一些项目根本无法实现,而另一部分却较易实现,这是与精神发育迟滞有区别的。有些患儿有“岛性”不寻常能力,如机械性记忆能力、特殊的计算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等。另外他们的注意力比较难集中。
五、感知觉障碍
#p#分页标题#e#患儿对声音缺乏反应、呼唤他的名字也毫无反应;而对有一些声音又特别敏感,如关门声、狗叫声或摩托车声。有些孤独症患儿视觉辨别能力差,分不清一种物体的大小、颜色或位置等特征,对旁边的人只注意他手里的物品或身体的某部分。有的患儿对光线过敏,常眯眼。有的患儿对冷、痛不敏感。一些患儿有一些与常人不同的感觉偏好,如喜欢光滑的木板、柔软的毛巾或杂志光滑的封面、汽车的刹车声、闪烁的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