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之强化物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2-04-11
点击数:
前几天有个家长说起孩子拉大便在裤子上的事情,她说她的处理方式就是让孩子承担后果(她这个思路其实是正确的,在孩子出现不恰当的问题行为的时候,让她付出一定的反应代价,这样,这个问题行为的频率就会降低),即让孩子自己用纸把地上的大便弄干净。结果孩子大便拉身上的现象依然如故。她很困惑。
于是我问她:“孩子用纸弄大便的时候有没有不愿意?”
“没有,她好像没什么感觉,很自然的就将那些大便给弄了扔到厕所里去了。”妈妈边说着还边皱眉头,显然是联想到了大便的气味之恶心。(因为我们正常人的镜神经元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情感和感觉对应是很丰富的。)
我不禁乐了:“所以你看,你厌恶大便,是因为你不喜欢那种气味,不喜欢那种联想。而每个人的好恶是不同的。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缺乏社会性,所以一些社会上公认的喜恶规则对他们没有一点影响。他们完全是靠自己在体会着对事物的态度。加上大部分孤独症孩子是有感知觉的异常或者滞后的,所以我们常人喜欢或者厌恶的东西,我们的孩子未必有同感。”
由此想到了一句话来提醒家长们:“勿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不管我们在选择孩子的强化物还是惩罚物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以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者常人的惯例去选择强化物或者惩罚物,否则,我们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比如说,刚才那位家长,她的孩子在弄大便的时候,没有丝毫不愿意,没有丝毫反抗,很轻松自然的就将那些大便给处理掉了。而且从结果来看,大便拉裤子上的现象丝毫没有减少。由此,我初步可以判断,这个处理大便的行为并不构成惩罚物的效应。如果是惩罚物,它出现以后行为次数应该减少才是。所以在另一个方面我也想到,如果这个孩子喜欢软软的东西的话,这个行为说不定还有可能构成对他的强化。(因为没有看到真实的情景,所以暂且不妄下结论吧。)有一则笑话可能让大家能更透彻的理解这一点:
从前有位财主,特别讨厌吃肥肉,所以每次他的长工如果争吵或者打斗,他就惩罚他们吃肥肉。长工们因为缺乏营养,特别嘴馋吃肥肉,因为争吵或者打斗就有肥肉吃,所以他们就频繁的争吵,频繁的打斗,频繁的吃肥肉。
由此可见,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事物是不是真的有强化效应或者惩罚功能,我们要分析孩子的特点来具体确定,切不可以我们之心度孩子之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