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的心门——走近儿童孤独症
更新时间:2004-10-05
点击数:
聪聪是一个2周岁的男孩,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是技术人员,平时多由奶奶带。奶奶怕聪聪出去跑要跌跤,所以很少带他外出,只让他独自在家玩。
20个月时,聪聪对家中一只塑料杯产生兴趣,吃饭时要放在桌上,睡觉时要放在枕旁,同时话也越来越少。一开始,这并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直到4个月后妈妈扔了这只杯子,聪聪开始哭闹不止,要旧杯子。哭了2天后,妈妈买了一只新杯子,他又抱着新杯子不放,睡觉时也要抱着,只要一拿到杯子他就安静下来,醒来后发现杯子不在就又哭起来。妈妈发现,一旦他养成了习惯就不能改变。比如,大小便一定要用常用的痰盂,换了痰盂就宁可忍着不解。最近,他还经常自言自语,讲一些食物的名称,常重复一句话是:“买蛋糕吃”。
终于,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到医院就诊。在医生面前,聪聪对大人的呼唤漠然不理。即使妈妈抱着他哭,他也只是抱着杯子无动于衷,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中较少见但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通常在婴儿期起病,但也有2—3岁以前正常,3岁之后才出现精神症状的。孤独症主要有四方面的异常表现:
(1)极度孤独:有部分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早期就有异常表现:当母亲给他喂奶时,他不肯把身子紧贴大人;当大人伸手去抱他时,他不会做出正常的迎接姿势,眼睛也不去注视要抱他的人;从小对亲人不产生依恋,有困难也不向亲人寻求支持和援助。
(2) 言语发育障碍:常常保持缄默。即使说话也只是模仿别人的语言,言语不带任何意义或者颠倒使用代名词,例如把自己称为他。
(3)坚持某些刻板行为或格式:包括坚持某种穿戴次序、坚持某些东西的摆放秩序都不能变动,如果别人将秩序改变,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反应或大吵大闹。
(4)过度依恋:对某些物品,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如将依恋物拿开,就会产生严重焦虑或大哭大闹,但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儿童孤独症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患儿父母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孩子,给他更多的温暖。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对其进行训练治疗:
第一阶段:鹦鹉学舌阶段 让孩子从发单音“啊——”到说“要”、“我要”、“我还要”、“我要吃”、“我要吃饼干”、“我还想吃饼干”等。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模仿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有技巧:孤独症儿童喜欢模仿后面的话,如你想让他模仿“妈妈”,当你说“叫我妈妈”时,把“叫我”两个字说得轻而快,而“妈妈”两个字说得重而慢,他就会从无意识的模仿发展到有意识地模仿“妈妈”二字。
第三阶段:问答阶段 经历了有意识的模仿阶段后,再逐步进入社会性交往语言的训练,培养他在集体中听指令的能力,比如让他学会在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要答应“哎”等。
第四阶段:主动语言训练 随时抓住他的兴趣以及他的要求,鼓励他主动说出来。一旦说出来之后,就要马上满足他、鼓励他。
孤独症的训练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家长必须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必要时还可根据病情给予一些药物治疗。此病的最后结果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少数病人成年后能适应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