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怎么让孩子坐在座位上好好吃饭
更新时间:2016-07-06
点击数:
案例:妈妈和4岁的孩子坐在桌子旁边一起吃饭,没吃几口,孩子就离开座位去拿奥特曼,妈妈叫孩子回到座位上吃饭,刚回来没坐下没多久,妈妈去厨房端菜,孩子又跑去玩小汽车,妈妈出来又提醒孩子坐好,整个吃饭的过程孩子不停的离开座位去玩玩具,花费很长的时间孩子才能把饭吃完。
分析:妈妈在孩子离开座位时要求孩子回到座位上,这是正确的要求,而孩子也能服从妈妈的指令回到位置上吃饭,但因为孩子还没有养成一直坐在座位上吃饭的习惯,而且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孩子本身没有建立活动的先后次序(如先吃饭再玩玩具);在整个吃饭过程中,妈妈中途离开时孩子也会出现离开座位的玩玩具的行为,而离开座位后孩子每次都能去玩到玩具,哪怕只是摸一摸,都使得吃饭时离座(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行为获得了强化。
教导正确行为:坐在位置上把饭吃完
提示1:每个孩子都需要培养能坐在位置上吃饭的良好就餐习惯。就餐的地点要固定,如在自己的餐椅上或者和家人一起在餐桌就餐。
提示2:餐桌周围的环境要单一,孩子喜欢的玩具等物品避免放置在餐桌周围或附近显眼的地方,可以放置在离饭桌较远的位置或收在箱子里。
提示3:在训练开始前,妈妈要先把孩子的饭都准备好。如果等孩子入座后,妈妈才去准备,孩子则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会引起离座的行为发生。
1.在训练开始时,妈妈告诉孩子“吃饭了,吃完饭可以玩XXX”。如果需要,可以使用视觉提示卡。
视觉提示卡范例:
提示4:跟随在吃饭后的那个活动或玩具要是孩子偏好的活动,并且吃完饭后,这些玩具或活动可以马上给到孩子。
2.妈妈把孩子带到安排好的位置,然后告诉孩子“坐在位置上吃饭”。这时,妈妈需要坐在孩子身边一起吃饭。
3.在吃饭的过程中,妈妈保持给孩子注意力,比如:在孩子嘴里已经没有东西的时候,提醒孩子吃;在孩子吃得很乖的时候,给孩子夹他喜欢的菜。同时,妈妈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有离开座位的企图(如:站起来,放下勺子),妈妈轻轻地阻挡孩子的动作,并且给予正向的指令,如“坐下吃饭,吃完饭可以去玩××”。
4.当孩子吃完饭,妈妈要及时兑现之前的约定进下一项活动,如允许孩子玩一定时间的玩具或者带着孩子去进行某个活动。
注意:在训练的第一阶段,家长必须全程陪同,避免孩子离座行为的发生。只有让孩子每一次都能成功地坐在座位上把饭吃完,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这个吃饭的良好习惯。
好处讨论:让环境变得简单,使得干扰变更少,减少其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吃饭时,家长陪同在一边能及时给与辅助,这样孩子更容易出现正确行为,吃完饭后给与孩子偏好的物品或者活动,是对于孩子正确行为的一种强化。当然,对于小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提示仍是需要的。
第二阶段:当妈妈偶尔和短时间离开时,孩子能坐在位置上吃饭
1.妈妈在孩子吃饭期间制造机会离开座位(比如在开始吃饭时/孩子的食物减少一半/孩子还剩4分之一时不同的时间段制造离开的但是比较自然的机会),但离开的距离较短(如拿纸巾、拿杯子,离开孩子距离在2米以内,在同一个房间),然后很快回到座位。
2.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密切的关注孩子的表现,如果在妈妈离开时,孩子有离开座位的企图,妈妈立即阻止孩子的动作,并且给指令“坐好吃饭”。
3.在训练的过程中,妈妈逐渐增加离开的时间与距离。
4.在训练中实现妈妈能离开孩子较远的距离超过5分钟(按家中的习惯来设定这个时间),孩子仍然能够独立坐在位置上吃饭。
注意: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吃饭时并不建议家长较长时间的离开让孩子单独的进行进餐活动,以确保孩子的用餐安全。
好处分析:在经过第一阶段的练习,孩子可以在妈妈的陪同下坐在位置上吃饭,但将情境设置得更符合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将更有利于孩子正确行为的巩固和持续。
注意:对于平时并不能够长时间安坐进餐孩子,则需要根据孩子的安坐能力将时间划分为几个时间段进行练习,当孩子在要求的时间段可以安坐时再逐渐延长时距。
提示:以上方法并不适合没有服从指令习惯和不具备独立进餐的能力(如:动作发展有困难)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