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如何处理孩子哭闹行为?
更新时间:2016-08-03
点击数:
案例:目前两岁半的小朋友最爱坐在妈妈身边,爬到妈妈身上。妈妈伸手抱住她,过了一会儿,跟孩子说:“你要不要去拿妳最喜欢的小公主来玩?”她发出号哭的声音说:“我不要!”妈妈说:“好吧,那我们玩别的。妳想做什么?”孩子还是抗拒地说:“我不要!”妈妈建议几个孩子平常喜欢的活动:“你要糖果岛吗?还是妳要玩橡皮泥?要不要玩拼图?」孩子还是持续表示不要。妈妈把孩子放下让她站好。孩子一边哭嚷,一边倒地打滚,要扑到妈妈怀里。妈妈走开。孩子持续哭闹不休。妈妈又建议她读图画书。她还是一直哭,一直嚷不。直到妈妈再次把她抱起来,给她哈痒,她才笑起来。
分析:妈妈给了指令要跟孩子一起游戏,并且提供很多不同的活动提议,孩子都可以用哭闹与嚷不的方式避免这些游戏。妈妈还是把孩子搂在怀里,最终孩子还是得到她想要的活动(偎在妈妈怀里)。也就是说,孩子的哭闹行为终于在撑久必胜中得到了强化,也就是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哭闹就可以继续窝在妈妈的怀里。
正确应对方法:
事件:妈妈提议活动,并且给予孩子选择。孩子哭闹。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依偎在妈妈怀里,或是跟妈妈有肢体上的接触。虽然跟妈妈一起游戏,仍旧是有妈妈在身边,但是这样的活动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些活动既然是平常孩子会玩也喜欢玩的,那么意味着孩子不是不要玩,而是不要妈妈离开身边。
1.预备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给予孩子有限选择的同时,要将活动需要的相关物件放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拿出来。或者妈妈也可以抱着孩子一起去拿取这些物件。
好处讨论:妈妈因此就不需要中间经过一个站起来去拿取物件的空窗期,可以避免孩子因为妈妈离开而出现哭闹的行为。同时当对于语言理解能力还比较弱的孩子,当她看到游戏物件时,会更容易理解游戏活动的选项,而跟妈妈一起开始活动。
同时也建议妈妈不要一次给太多的选择。活动太多的时候,选择上与准备上都会有困难。
2.如果孩子选择某项活动,并且试图开始进行,(例如会摸一下小公主的头发,或是注视图画书),马上给予口头与肢体上的强化(例如:可以拍拍孩子的背称赞她,或是给她哈痒)
好处讨论:把孩子最喜欢的活动(跟妈妈的肢体接触)作为强化。从而强化了孩子的主动选择跟开始活动。
3.如果孩子没有做选择,妈妈直接做出选择(例如说:那我们来玩小公主),并辅助孩子开始这项活动(例如拉孩子的手摸一下小公主的头发),然后立即给予口头与肢体上的强化。
好处讨论:妈妈的选择会给予孩子一个清楚明确的指令(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玩的项目),孩子从事活动项目的行为,不论是独立开始,还是透过辅助而达成,都是正确的行为,都需要得到立即的强化。建议妈妈根据孩子的一般反应时间决定需要等待多久(几秒钟)。目标是能赶在孩子哭闹之前,就先做出辅助,不让孩子有机会从事问题行为。
4.如果孩子出现哭闹行为,妈妈暂时跟孩子保持距离,不看孩子。不跟孩子说话。当孩子停止哭闹时,马上辅助她开始该活动。然后立即给予口头与肢体上的强化。
好处讨论:问题行为的干预是很万不得已的状况。为了不让问题行为得到妈妈注意力的强化,一旦哭闹行为出现,妈妈必须要中断任何可能的强化。一旦问题行为中止,需要立即给予辅助,让孩子完成指令(开始选择的该项活动),由此得到强化。换句话说,孩子是因为进行了活动而得到强化,并不是因为哭闹得到强化。
其实孩子并非不想与妈妈一起做游戏,但是适当的安排会让游戏进展得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