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发展方面的表现
1、 儿童言语发育及沟通障碍的自闭症儿童
1) 言语发育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对母语(本土、本国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必须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使用语言时,说者和听者都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规则。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况来确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还要对听者的需要和能力作出判断或假定,并依此及时准确地改变信息(言语)的内容和形式,达到说、听的最佳效果。
对一个成年人,常以语句长、结构复杂言语,讲述自己的想法,想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信息或有益的帮助;而听者必须从直接或间接的言语中推断出说者的意图,并对所听到的信息的可靠性和明确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同时给予说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因此说,语言交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语言发展是以人们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发展水平而发展的。
2) 正常儿童言语的健康发展
(1) 对于2岁的儿童,说话简短,多以引起和维持对方注意的语句为主。如,“注意”、“看看”、“不要”等,告诉别人的是有关自己的事情,去哪里玩,怎么玩的问题。
(2) 4岁的儿童,能初步学会有效交流的基本原则。能对人介绍一种新玩具。说话的语句长度、结构和语态都不相同。
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5年内未经正式训练而顺利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3)当儿童出现言语和语言障碍时,不能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时,要特别引起家长的重视。
3) 自闭症儿童在言语发育方面的表现
自闭症儿童在言语方面,明显地存在理解和运用两方面的损害,表现出严重的障碍。
(1) 各种语言的基础及表达的技能发育不良
在婴幼儿不会咿呀学语。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的言语,以后逐渐减少。有的完全消失,表现为终生沉默不语,或使用有限言语。很少使用形体语言。
(2) 对语言理解能力低下
常不能听从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及苦痛等情感。对别人的说话不能理解没有反应。
在熟悉的环境中或在辅助下,可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来吃饭”。若听从两个或以上的指令以及说含有两个条件以上的句子时,就无法理解其意义,弄得困惑、烦恼。
(3) 运用语言能力受损
a) 表现在不会主动与人说话,说话提不出话题,不能延续谈话,反应简单、迟缓。
b) 常常只自顾说话,不理对方如何。说话不会顾及周围环境和别人谈话的主题或对方的回答情况。
c) 不会正确使用代词,连接词,词汇语句和语法句子与人进行交谈。
d) 经常出现模仿语言和重复不断的刻板语言。
(4) 不能在社交场合使用语言与人沟通
2、 说话的声调、音量速度与节律等运用技巧
儿童的说话,不仅要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基本成分,完整的句子和连贯性的说话技能,还要掌握说话表情的技巧,才能让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富有生动的感染力。
1) 儿童的语言技巧能力
(1)儿童语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说话声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音的强弱、长短,停顿、节律上。
语气的变化充分表达了说话时的情感,态度的差别,也表现了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困乏、激动、自信等)。
(2)儿童可以用不同的语调去表达自己说话的意图。用升调表示提问,用降调表示命令或请求,用平调进行陈述等。
(3)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声音的振动,音波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幼儿最初不会小声说话,常常分不清说话和叫喊的区别,用很大力气去说话,通过教育学习后,能进行小声的谈笑风生。
(4)语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动作的持续的时间。时间越长,发音也长,速度就慢。
(5) 说话的速度通常使用语句中的某些词语的语气延长或停顿表达。
(6)常用语句中的词、语的节奏和速度的配合,形成的节律来表达情感的变化和婉转,富有语言优美感。
(7)正常儿童善于模仿别人的说话技巧,在说话中也能各尽所能地运用说话的声调、速度和节律与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2) 自闭症儿童不会运用说话的技巧
有些自闭症儿童虽有些语言能力,但他们难于运用自如地使用说话技巧
(1) 他们言语单调、平淡、重音不对、无节奏变化,无韵律表达。
(2) 嗓音高低、音量大,不能调节控制。说话带有机械式的味道。有的还以他们自已“特有的”声调说话。
(3) 说出的词语、七零八乱,破碎残缺,更不能说出连贯流利的语言。有的词句混淆不清,胡乱地简缩词语,让人费解。
(4) 不会模仿别人说话的技巧。言语无情感,无感染力,如同机器人说话一样。
(5)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模仿
a) 鹦鹉学舌
这是一种模仿性的重复言语,为自闭症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
即刻模仿——别人说什么,就紧跟重复什么。如听到“快来吃饭”时说连续不断说:“快来吃饭”,“快来吃饭”……。
延时模仿——不厌其烦地重复他人过去说的话,如:偶尔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久以前听到“天气好转”一词,便会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叨念“天气好转”……“天气好转”……。
b) 自发地、刻板地重复别人或自己的某一句话。让人不解其义,莫名其妙。
3、 代名词的运用与自闭儿童使用代词
儿童的语言学习基本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顺序
首先听力正常——分辨语音语调——观察物体伴随语言活动的变化——理解语词的含义——试图运用语词——通过发音器官发出言语表达。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要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 代名词的运用
(1)名词——指对某个物体的命名名称(或一个通用的代表称呼)。名词是儿童语言学习中最早掌握的实词。如人物的名字,物体的名称等。
随着儿童的长大,对世界的认识和接触范围的扩大,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名词词汇量在不断地扩长。
(2)代词的理解运用
a)首先要求儿童有自我意识。能够明确地认识和区分人、物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相互的关系。如,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的关系,代词就是这三者关系的概括反映的说词。
b)代名词运用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即所指的对象和含义要随着语言环境和交谈者所处的主、客体相对的变化而变化。“你、我、他”随着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对象不同而产生转换。
儿童要达到一定的智力和认识水平后,才能理解和正确应用代名词。正常的4-5岁儿童,在语言环境变化时,还有可能出现理解与应用的差错。
2) 自闭症儿童使用代词
(1)由于他们起病于3岁以前,(这一时期是正常儿童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实词‘名词、代词’掌握的最好阶段),再加上不能借助于言语,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主客体关系和相对应的代名词的概念。所以他们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代名词的含义和运用。
如,弄不清家人,亲友的称呼,不理解人物与称呼之间的关系,常常张冠李戴。有的患儿,不懂得“你、我、他”的含义。使用的混淆错乱或用他们喜欢的名称、物体代说“你、我、他”。
(2)在不同语境和交谈者之间理解和运用代名词更加困难
患儿这种困难是他们在语言技能发展障碍的一种典型的表现。也是由于他们深沉的语言根源丧失而造成的。所以即使他们具有相当的词汇,也难以与人沟通,进行有效的社交活动。期待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对他们进行艰苦卓绝的训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语言理解和#p#分页标题#e#运用能力。
4、 自闭症儿童对语言刺激的反应
1) 语言刺激的反应活动
对于语言刺激的反应活动,一般要通过三个过程才能顺利完成。
(1) 听觉感受器官完好,听力基本正常(即耳不聋)。
(2) 能“注意”并能正确理解语言刺激信号的意义(即是能听到并听懂别人的话)。
(3) 有正常的言语或动作的行为反应能力(即能根据刺激语言的含义给予正确的语言或动作反应)
2) 依据语言刺激反应的三个过程分析自闭患儿对别人的说话不作反应的原因
(1) 患儿听觉感受器官完好
他们听力基本正常。虽然对别人说话充耳不闻,但对声音依然有反应。如突发的巨响时,会眨眼、惊跳。对特殊频率的声音过敏。对风雨声、机器声等也会难受或恐惧。有的患儿做过电测听、电觉诱发电位检查时发现对某些频率的声音有听觉过敏或缺失,但总体水平没有明显降低,不是影响其对语言刺激的反应。
所以,结论是患儿对语言刺激不作反应,不是听觉感受器官、听力所致。
(2) 患儿并无发声和运动器官的损害
他们的发音和躯体活动自如。可以大声哭叫,制造怪声。动作运动、平衡能力也无大碍。视觉也不影响对语言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虽然有些表达能力的障碍,但也不至于影响他们对刺激语言作出简单的应答和动作行为的反应。
(3) 对语言刺激不作反应的原因
从语言刺激反应过程中看。第一、三过程对反应无太大的影响,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第二过程,即是他们对语言刺激不能够引起注意以及没有正确理解语言刺激信号的意义所造成的。
a) 存在语言敏感性障碍
声音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嘈杂声或无所为的声响一样,毫无意思。因此不会引起注意,即是没在敏感性。
b)缺乏语言刺激信号的理解能力
除了对别人的言语没有敏感性外,对能听到的言语也听不懂,不明白别人说的话的意思。
心理测验发现:复述有意义的句子和同样长的无意义的字符串,对患儿来说难度都是一样的。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而对正常的儿童,复述有意义的句子比死背无意义的字符串要容易得多。
这个发现表明了患儿对语言缺乏正常的敏感性与感受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他们对声音的听觉感受能力上,而是出在对语言(音、义)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对语言信息含义的理解上。另外,还出在他们严重的社交障碍,导致严重的语言“自闭”倾向上。
5、 口语和非语言的交流
1) 口头语言和内部语言
儿童的口头语言是指对儿童心理的感受或需求用口头言语的形式来表达。如,儿童说:“要××”,“我想××”等。
内部语言也叫形体语言。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和抽象思维对事物形成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思考推理,然后以非口头语言(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形体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内部语言交流也就是非语言交流。
2) 儿童的非语言交流
研究表明,儿童在获得语言之前,就已经能用非语言的方式交流。
(1)成人用指着一个物体的动作来引起一个8-9个月婴儿的注意。随后,婴儿就能用指点和姿势作为早期交流的方式。
(2)1岁时,不仅能用指点、姿势说明物体的存在和“请求”想得到的物品,同时还能检查自己的姿势是否已经引起成人对物品的注意。
这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并吸引社交对象注意的能力是社交重要的方式之一。
(3)2岁以后,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能用单词(口语)和姿势结合成有效的交流方式,同时还能用面部表情等非语言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情感。
3) 不会使用口语和非语言交流的自闭症儿童
(1)他们在饥渴、冷暖、睡眠、大小便等基本生理需要或想要特别感兴趣的食物或特别依恋的玩物时,不会用口头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需求。
(2)特别是他们在使用代、名词的困难。往往不能表达出所想要的东西的名称、功用、外表特征和所在的方位。所以他们很少能够用准确的口头语言或驱体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如,用拉着成人的手或扯着成人的衣服,向想要的物体靠近,或且自言自语地说出一串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话,企图来达到自己的需要。当别人不理会,没有马上满足要求时,便大发脾气。得到东西后,也不表示谢意。
6、 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1) 儿童对句子的理解和使用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儿童对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即是儿童在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前,已经理解了这种结构句子的意义。
(1)8-9个月的幼儿已经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某些句子,并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
如问:“妈妈在哪里?”时,会把头转向妈妈所在的方向。这表明了孩子已能理解,而且还包括在语言环境下有情感的反应。
(2)1岁以后,能真正理解词句意义,并能按指令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执行“亲亲娃娃”等指令。
(3)2-3岁,能听懂简单的故事,并记住内容。
(4)4-5岁,能与成人交谈。
(5)6-7岁,能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句(明明被亮亮推倒了)和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小朋友不来)。
(6) 学龄期,能理解话语中的讽刺、双关词、隐喻、反话及语调所表现出的细微差别。
(7) 对空间方位词的理解
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里外、前后。5岁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以后能以对方为中心辨别左右。
2) 自闭症儿童对词句的理解
(1)在适当的语境中,在辅助下,可理解执行简单的指令,如妈妈说:“把门关上”,“把衣服拿来”,可以依令而行。但在陌生的环境中或别人发指令时,可能就不能执行。
(2)不能分辩简单的含有介词句子的指令。如“把××(东西)放在××上”和“把××(东西)放在××里”,可能分辩不清“上”与“里”的含义。
(4) 很难理解一些含义微妙的语言。如幽默话、双关语、讽刺、比喻、夸张等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