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的行为问题及其处理对策(四)
2、同一性行为可以用预防策略、「伟伯法则」,强制改变等方法来消除。
(1)预防策略︰
其实同一性行为来自于长久养成的习惯。自闭儿又习惯于这种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内心才较坦然舒适。因此在行为成为习惯前,多加变化,便不易养成同一性行为。例如在教导自闭儿刷牙时,别忘了多准备几只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牙刷,每天使用不同牙刷刷牙,如此他便不会坚持用同一只牙刷。要用奶瓶喂奶时,背忘了多买几只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奶瓶,同时使用。其它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棉被鞋子衣服等,均可用此方法处理。
但是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小题大作,例如有位妈妈为了避免自闭儿养成同一性的行为,结果每天带孩子到学校,一定要要求其孩子坐在不同的位子上,结果那位自闭儿每天到学校,都须为了坐在不同位置的问题而哭闹不安。可笑的是:每天回家时,妈妈又将家中的沙发变动其位置,所以该自闭儿回家时,又要因为沙发的位置变动而大哭大闹一场。
(2)伟伯法则︰
所谓伟伯法则是指两物差异不大﹙即二者差异在某种比率内﹚时,吾人不易觉知其差异。改变自闭儿同一性行为时,可以渐进式地作细微改变,使他不易觉察而接受改变。例如要改变只喝牛奶的行为,可在牛奶中,渐进式地加上白色的麦粉,直到改变成吃固体食物为止。又如自闭儿出门时一定要带塑料 袋,可趁他不注意时,偷剪掉一点点,直到剪完为止。
(3)强制改变︰
有些同一性行为不能渐进式地改变,却又必须改变时,那只好强制改变。强制改变前,要衡量它可能造成的伤害及可能遭遇的反抗,及改变后所获得好处,作一通盘考虑。例如有些自闭儿不吃任何水果,或会坚持只吃白饭,其它食物一概不吃。此时为了自闭儿的身体健康只好强制改变。此时,自闭儿 一定会强烈反抗,父母宜注意,不可遭遇反抗,便中途放弃。
3、自我刺激行为:
兼有智障的自闭儿当外界刺激过少、生活太单调时,又会用自我 刺激行为(摇动身子、扭动手指)来满足「认知与刺激平衡」的需求。 也就是说,若干自闭儿的自我刺激的行为,也可能是来自心理的需求。下述研究证实:刻板、同一性的行为有自我刺激的功能。Valcante(1984)用连续的激烈的运动成功地减少刻板行为。同年Valcante(1984)成功地应用小型携带式的录音机减少了两位自闭儿的刻板口 音行为。Rutter(1985)也发现:当自闭正儿童处于空白无刺激的环境,其仪式性的刻板行为便大增。也有研究显示:诱发自闭儿延宕式鹦鹉语言的情境因素是:刺激太少或刺激太多。当情境刺激太少时,他会以延宕鹦鹉语言做为自我刺激;反之,当情境刺激太多时,他也 会用鹦鹉语言来排除它。
纵观人类的行为,不论残障与否,有一共通性,即闲暇无聊时,便会找一些事或东西自我刺激,自闭儿亦不例外。研究显示:教导自闭儿更多的游戏或口语能力后,自我刺激的行为会显著降低。不过残障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不同,一般儿童因为智力较高,所以自我刺激的方式较多,例如一般儿童在无聊时,会在书桌或书本上乱画、踢打小朋友、抢别人东西、在教室走来走去、玩铅笔、丢纸条、吃东西、扭动身体。然而,残障儿童如自闭儿、智障儿或肢障儿,由于智能的或肢体的限制,只能表现某种重复的动作或声音,以满足感官需求,例如晃头、摇动身体、扭转手指、喊叫、出怪声、作气喘状、 磨牙、撕纸条、甩纸带、唱歌、延宕式的鹦鹉语言等。
针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处理策略:
1、针对因无聊而起的自我刺激行为,可以用建设性的活动、干扰性较少的活动、合适的活动等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行为 替代之。
(1)以建设性的行为替代之:自我刺激的行为通常是非建设性的,它的主要作用在填满时间的空档。因此自我刺激的行为很容易被其它的行为替代。若用建设性的行为替代自我刺激的行为,则一方面消除自我刺激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可帮助自闭儿成长。例如自闭儿玩弄十个手指的行为,可以用玩油泥的活动替 代,如此一方面消除了玩手指的行为,又可增进自闭儿手指的力量及灵巧性。
(2)以干扰较少的行为替代之:有些自我刺激的行为会干扰上课秩序,例如,有些自闭儿会不停胡言乱语、喊叫、唱歌来自我刺激,此时可用随身听的音乐或儿歌替代它。
笔者观察一位自闭儿童不断重复少数相同的语言〈此为延宕式鹦鹉语言〉,若能多教导他新的生活上实用的语言,则此延宕式鹦鹉语言才有机会消除。
(3)以合适的行为替代之:有些自我刺激的行为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老师或父母可以教导他,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办事。例如有些自闭儿会公开玩弄生殖器或自慰,此时可带自闭儿到盥洗室或私人房间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