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壹、前言
行为改变技术是行为原理在许多人类情境的运用(包含儿童养育、教育、辅导、心理治疗、企业管理、社会工作等情境),创造此技术的学者们相信所有行为都可由学习得来。行为改变技术的功效,积极而言,可增进个体良好行为;消极而言,能消除个体之不適当行为。兹就其特性、理论类型、及其原理与应用,分别敘述如下,並多举事例说明理论与实际之关联。
贰、行为改变技术的特性
一、行为改变技术是应用实验心理学行为原理,客观而有系统、有步骤的处理行为的有效方法。如教师想要矫正学生上课说话的习惯,须有实验者(教师)、受试者(学生)、控制变项(平时成绩加分)、反应变项(能够安静上课)等要件。
二、行为改变技术能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增进人类適应功能。如:以奖金来提高工作效率,以罚款来管制交通、汙染问题。
参、行为改变技术类型
行为改变技术源自行为学派,强调可观察(看得见)、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其理论类型大致区分如下:
一、反应性制约
「制约」是一种事物的成立,以他种事物为先决条件。(如:水遇热化为水蒸汽,遇热就是水蒸汽的制约)。反应性制约是刺激的配对与替代,是被动的行为。如:电视广告运用此原理,人们看见明星產生愉快反应,使汽车(或化妆品)与明星伴隨出现,则会有购买的慾望。又如教学情境也是如此,学生害怕处罚,教师在实施处罚之前,黑脸伴隨出现,因而学生见教师黑脸也会害怕。
二、操作性制约
操作性制约是反应增强的作用,是后果愉快、满足需求,而使反应频率增加,行为较主动的原因是「增强物」的介入。如:自动贩卖机的操作,投幣立即得到饮料的满足;打电脑的立即回馈,正確答案出现后的增强。开会的出席费高,或办活动的供应物品多,都会造成参加者人山人海,甚至座位不够的结果。给餐厅服务生较多小费,换毛巾的次数就会增加。学习情境如:幼儿学说再见,拍手或食物都是增强物;学生有好表现时,教师的微笑、拍肩膀、公开鼓励表扬,造成许多成功事例,足见成就感教学的重要性。
三、社会学习
班都拉的观察(模仿)学习,强调环境(境教)的重要,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內自省」,学校的模范生选举、杏坛芬芳录、师鐸奖,社会的模范父(母)亲表扬、好人好事表扬,就是观察(模仿)学习的正面应用。而「上樑不正则下樑歪」、「杀鸡儆猴」、「杀一儆百」,就是观察(模仿)学习的另一面应用。教学情境中,在全班闹哄哄的状况下,教师隨机处罚其中一位学生,也能使其它学生鸦雀无声。
四、认知行为改变
观念是行动的指引,有正確的观念,才有正確的行动。人们的困扰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换言之,不合理的想法会造成情绪的困扰。因此,要矫正不当行为,就要糾正当事人不合理的想法,改变其情绪,建立合理的信念。如:戒菸的正面认知,是戒菸可以省钱,不抽菸的饮食味觉比较香;而戒菸的反面认知,是抽菸会致癌。若能认知戒菸的正反面结果,就会改变不当行为。如规劝学生不得交往男女朋友,正面认知为可以认识更多的普通朋友,反面认知为会影响到功课学业,而非单纯的告诉学生「交男女朋友会被记大过」。
肆、增加个体良好行为的行为改变技术
一、行为的塑造与串连(逐步渐进法)
行为是逐步养成的(连锁原理),如同雕塑家的捏泥巴,经过许多步骤,复杂的过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又如造句,由若干单字、造词,连接而成句子。其他如体操、弹琴、电器操作手册、学骑脚踏车、运动选手以播放影片慢动作而学技能,都是由若干分解动作串连而成,先学会简单基本动作,进而学会复杂行为。所谓「工作分析」,就是把抽象复杂的教材,逐层分析成为简单易懂的基本元素;即使是一个洗手动作,也能分解成十二步骤。「驯夫记」能使大男人主义者下厨房煮饭的过程,就是行为塑造(逐步渐进法)的巧妙运用。然而,行为塑造若使用不当,也会因误用而產生反效果,如小偷屡次得逞,便由大偷而成大盗;又如小孩好哭,逐步养成以哭为威胁取食的手段。在教学环境中,若想要建立学生一上课就能自动静坐,一开始可以规定在上课钟敲完后30秒要达到全体静坐状態,过了两星期缩短为25秒,再两星期为20秒,如此渐进下去,便可达到教师心中所要求的標准。
二、正增强作用
奖赏是教育上的金科玉律,守规矩的学生会得到鼓励,所以更乐於守规矩。小女儿跟妈妈到超市买东西,表现顺从与合作,妈妈说:「你很乖,去买乖乖吃」,以此经验,类推到下回再到超市或上街购物的同样表现。正增强作用对不正常的人也有效。有一植物人,躺在床上十八年未学任何动作,实验以甜牛奶注入口中,仍可训练举右手垂直。在教学情境中若想要建立学生早到学校的习惯,可以规定6点45分前到校的学生一人一张集点兑换券,集满10点,便可兑换学校合作社面额5元的餐券。
增强物大致分为三类:原级增强物、次级增强物、社会性增强物。
(一) 原级增强物,指称「飢而食,渴而饮」的人类基本需求,但若不缺时则无效。在教学场合中也就是指学生爱吃的零食或饮料。
(二) 次级增强物,是能代替原级增强物的筹码,如:金钱,「人为財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若鸟也被教以金钱换食物,则也会为金钱而卖命;教猩猩以一枚筹码投入自动贩卖机取食,再教其拉动另一部机器把手而得筹码,则猩猩会不停工作。但在教学场合中,教师应避免以金钱来当做增强或是处罚的工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论与误会。
(三) 社会性增强物,是概括性的增强物,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友情、鼓励表扬讚赏、加分、荣誉、成就感教学,均属之。其效果往往大於物质增强,而其持续的效果也是三者中最长久的。
上述几类增强物,都是外在的,不如內化为內在满足的自我增强,自我肯定,「不以物喜,不为己悲」的內在增强,效果最强且持久。每个人对增强物的喜好有个别差异,甲的补品,也许是乙的毒物。所以不可一概而论,应先作增强物调查,使增强物配合个别需要。使用增强物应注意的原则是:增强物方便取得,手续简便,而不是以滑雪或看电影等不易立即实现的酬赏为增强物;增强物要立刻提供,不仅要善有善报,而且要立即就报(即时奖赏表扬的效果较好);增强物宜可重复使用(连续给糖必生厌腻);增强物有足够效力,分量配合需求。
三、负增强作用
负增强是一种威胁,但尚未执行;若不当行为一发生,立刻执行威胁,就是处罚。换言之,负增强是免於受制裁或痛苦的威胁,而增强目標行为,做出合格行为,以脱离痛苦厌恶的情境。负增强作用的语法是:假如不…,就要…。(例:假如不写作业,就要取消下课时间来写作业。)
负增强作用分为两类:
(一) 逃脱行为:如烈日下会走避到阴凉的地方;或脱掉一双窄小难受的鞋子;或按期缴款,免受过期的处罚;或上课专心,以免放学后留校一小时。
(二) 防患行为:如法律明订犯法后果而不触犯;遵守交通號誌免於受罚;用功准备考试以防成绩不好而受罚。
四、类化作用与辨别作用
(一) 类化作用
1、 刺激情境类似,两种刺激愈相似,愈易类化。幼儿学叫爸爸,若形貌愈像,愈会让幼儿强认爸爸。所谓「爱屋及乌」,学生敬爱某位教师,因而对其担任的课程也特别喜欢。
2、 运用旧经验,「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又如:要求小孩到图书馆肃静,可先在班上练习增加经验。
(二) 辨别作用:若刺激明显不同,则会產生辨别作用。如:红灯止步绿灯行。辨别作用对反应而言,谓之选择增强。见马呼之为马,则给予增强;若指鹿为马,则不予增强。
五、代幣增强作用
以符號(象徵物)代替实物奖励。如:积分制、点券、筹码、荣誉卡、贴纸、行为契约,以兑换奖品实物。使用代幣制的优点有:实施方便、避免饱足、標准客观、可同时用於多数人。而使用代幣制的缺点有:相互收受使用、卡片易偽造、购买实质增强物的花费大。
六、模仿原理:身教与境教(刺激控制法)
身教就是示范法,教师以身作则,提供良好学习楷模,学生看样学样。或是观察学习,如:考试作弊记大过乙次,以儆效尤。以下为身教的三要素:
(一)楷模的特性:年龄性别较接近者、社会地位高者、成功的名人专家,较易被模仿,因其较容易成功。
(二)观察者的特性:注意力集中、动机强烈者,较易模仿成功。
(三)模仿的结果:楷模行为得到何种奖惩,深深影响模仿行为。境教就是安排环境以改变行为。节食减肥者,於冰箱门贴著美女照片,写上警句:「看!少吃就会这么美」,控制取食的慾望。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师本身做好自我的模范(如:提早到校、准时上课、仪容端庄、措辞文雅、彬彬有礼),也可以让全班票选每一週的「守法楷模」、「守时楷模」、「整洁楷模」等,让大家都有可以模仿的对象,每一週的汰换也可免学生厌倦之感。
七、增强的分配方式
(一) 连续增强:只要达到老师心中的標准即给予增强,如只要在七点前到校,无论多早,一律加1分。
(二) 间歇增强
1、 比率分配
(1) 固定:按件计酬;每上一课休息十分钟;教师发问,学生按次序轮流回答。
(2) 变动:打电动玩具;赌博;教师发问,以抽籤方式回答。
2、 时距分配
(1) 固定:每週一检查作业、段考。
(2) 变动:临时抽查作业、临时考。
一般而言,间歇优於连续,变动优於固定,而比率又优於时距,因为比率式按件计酬值得费心付出,而时距式不必多花力气。
伍、消除个体不適当行为的行为改变技术
一、消弱作用(停止增强)
消弱作用是使个体反应得不到回馈。而消弱行为即是上课时教师发问,某生数次举手皆得不到机会,之后该生不想再举手。又如某女教师在课堂上无心说了一句引人遐思的双关语,学生起哄,教师若无其事,自然就会消弱笑闹场面。又如上课捣乱的学生,若不予理会,待表现乖巧,才给予注意微笑,就会削减捣乱,养成正当行为。使用消弱作用应注意的是:扣留增强到相当久,例如不理会捣乱小孩要狠心,即使在班上摇头晃脑(前提为不严重影响班级秩序),也不可心软而前功尽弃。此外,管制增强要全面合作,態度一致,如前例抑制上课捣乱的学生,就要联合所有的 任课 老师,不得在其捣乱时给予关注,才能发生效用。
二、增强相剋行为(相互抵制)
甲刺激產生痛苦的反应,乙刺激產生愉快的反应,若使愉快反应强於痛苦反应,且两行为不並存,则乙刺激会取代甲刺激。依此原理,则可安排无法並存的两行为,以好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如兴奋与平静是不並存的行为,某学生爱吵闹,若选为风纪股长,为了维持班级秩序,某学生自己就不再吵闹;或如某学生喜欢迟到,若派为服务队,为了每天要早到校服务其它同学,某学生就不能再迟到。
三、敏感递减法(逐减敏感法)
逐减敏感法是消除焦虑、紧张、惧怕的行为治疗法。例如:女生怕蛇,则设计安排有系统地呈现刺激,以逐渐降低消除恐惧症。首先在远处呈现假蛇,由他人触摸,並未有危险反应;再向前移近,也不见危险;继之出现远处真蛇,渐渐移近,手扶他人手以摸蛇,最后亲手摸蛇而不会惧怕。又如肌肉放鬆训练,也是此原理的运用,可以训练面对考试而容易紧张失常的学生。
四、饱足法(饱和原理)
饱足法是给太多的增强物,多到不能处理而厌腻。
(一)正面:某生上课喜欢转动笔桿,难免分心,教师指定他不停地反覆此动作,直到產生厌烦痛苦而戒除该不当行为。又如戒菸,令其猛抽菸,直到头昏脑胀而產生厌恶,但要小心运用以免伤害身心。
(二)反例:某饮食店,以炸大虾著名,但每人限吃一尾,不会產生饱足而有再光顾的欲求,此为避免饱足的妙用。
五、撤除正增强
撤除正增强可分为「隔离法」与「亏损法」。
(一)隔离法:隔离所欲之物。喜欢游戏的儿童,若不遵守规定,就不让他游戏。某生是桌球代表队,却犯抽菸的不当行为,教练警告他,若再抽菸就要取消代表队资格。
(二)亏损法:扣除其所拥有的增强物。如:逾期还书要罚款;不守常规要扣操行分数;开车超速要被开罚单。但要注意的是,扣除增强物应考虑当事人是否付得起的数量,若当事人一贫如洗,则罚重款会有困难。
六、远离增强物(禁制法)
远离增强物是调整环境,移走引人作怪的刺激。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例如:菸毒勒戒所,就是使吸菸毒者避开诱惑,而戒除菸毒之癮。又如:学生上课捣蛋,教师將其移开邻座,使调皮学生没有任何接应,缺乏任何增强。然而使用禁制法应小心,以免误用。学生上课捣蛋,若教师令其罚站教室后,正合该生心意,视野扩大,无法制止其作怪,若再令其罚站走廊,更是逍遥自在。所以使用者务必了解学生心態。
陆、认知行为改变技术
一、合理情绪治疗法
以合理的认知,来培养健康的情绪状態。人们许多的情绪困扰,经常是当事人的不合理看法,就有如戴有色眼镜跟自己过不去。因此,观念的重建,转移情绪,是化解之道。例如:失恋產生不安情绪,常安慰之「天涯何处无芳草」。又如:考试落榜,自责过甚而痛苦,则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安慰之。人们的情绪困扰,或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也常起因於成见与偏见。例如列子书中记载一则寓言:某人遗失斧头一把,怀疑邻人之子所偷,因而见邻人之子走路动作举止,都觉得像小偷;日后,在井內寻回,再视邻人之子行为態度,怎么看都不像小偷,此乃不合理的成见与偏见使然。所以合理情绪治疗法就是「先矫正学生的不適当想法,之后其不適当行为也將隨之而改变」。
二、自我解惑法
自我解惑法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有系统思考步骤。大致分成三个步骤: 1 首先要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鼓励当事人勇於面对困难,而不逃避问题; 2 其次要认清问题,透过討论將笼统的疑惑,界定得更清楚;再次是列举对策与研判对策,以脑力激盪法,想出一切可能的解决办法,並考虑各对策的优劣得失与后果; 3 最后確定实施对策,天下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方法,所以要通权达变,「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是可行之道。
三、自我肯定训练
自我肯定训练是懂得拒绝别人的技巧,能表白自己的意愿,有主见,有自信心,合情合理,不迁就他人无理的要求与干扰,以免造成埋怨、后悔、自责、胆怯的后果。一般人常碍於情面,不知如何拒绝别人,常常开不了口。例如:心不甘情不愿地难以回绝朋友的借钱;或同学聊天的声音吵到自己的专心读书准备考试,却又不好意思吭声,只有满肚子的闷气。自我肯定训练的过程是:真实的敘述、诚恳的表达、合理的声明、明智的果决、坦诚地表明自己的主张。自我肯定训练可以说是改变个人性格的重要措施,它所运用的原理仍属行为改变的过程,但是含有相当多的认知成份。
四、自我教导训练
自我教导训练是当事人教导自己应付焦虑、痛苦、恐怖的不利情境,面对现实,积极的看法。自我教导的语气,常是自我支持、自我勉励的话。例如:在恐怖情境中,自言自语:「不要怕,要冷静」;学开车,自已说:「小心点,手脚要放鬆」;打篮球,自己说:「对准篮圈,球要抓牢」;参加考试,警惕自己:「不要紧张,慢慢想」。这些都称为自我教导训练。
柒、结语
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辅导特殊学生已行之有年,若能准確执行,其效果將十分显著。在普通班中,有时也可常发现某些行为偏差或难以矫正的学生,而这些个案也往往成为教师们教学中头痛的焦点。如果教师们能適时的运用行为改变技术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想必一定更能提高本身的教学品质。
总之,行为改变技术简便易行,只要稍微用点心思就会做。虽然难免有挫折,人类的个别差异很大,从「社会平衡论」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而言,整个社会是常態的,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各安其所。有的人是小柴棒,有的人是大栋樑,小柴棒如何能成为大栋樑?只要適材適所,社会就能平衡,又何必强求?孔子弟子三千,成德达材者不过七十二而已。过去教育重视精英教育,今日教育兼顾英才与通才,责任与压力加重,因此要善用教育原理方法,相信行为改变技术对今日教育有所裨益。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