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研究(一)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探讨自闭症的成因可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研究,包括为行为的、认知的及生理的层面(Morton & Frith, 1995)。对于自闭症者的行为研究,自Leo Kanner(1943)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以来,已经累积了相当可观而丰硕的研究成果。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IV)及世界卫生组织所主编的第十版疾病国际分类(ICD-10)就是以自闭症者的行为特征为其诊断与分类的基础。简单地说,自闭症者有以下的三大行为特征:一是在社会性互动方面异于常人;二是在沟通上异于常人;三是行为、兴趣与活动的同一性高。
虽然学界大都同意自闭症的形成有其生理的(biological)因素存在,导致自闭症者之大脑运作异于常人,但至今学界仍然无法找出确切的生理成因为何。因此,目前的研究策略之一是希望透过对于自闭症者的各种认知研究来缩小对其生理成因的推测范围。由于人的内在认知历程是隐而不显的,因此自闭症的认知研究大都是以其行为特征为研究的起始点(Frith, 1989)。此外,自闭症的认知研究结果也必需能够解释自闭症者的各种行为特征。目前对于自闭症的认知研究有四个主要的假说:一是「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假说 ( Baron-Cohen,1995;Baron- Cohen, Leslie, & Frith, 1985);二是「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假说(Ozonoff, 1997);三是「中枢统合理论」 (Central Coherence)的假说(Frith, 1989);四是「情感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的假说(Hobson, 1993)。姜忠信和宋维村(民90)最近曾对这四个假说进行深入的讨论。这四个假说,目前以「心智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研究较多,也较受人重视;「情感障碍」大都为Hobson一个人的杰作,而「中枢统合理论」才刚开始有实征研究(Jarrold, Butler, Cottington, & Jimenez, 2000)来加以验证。虽然「心智理论」在解释自闭症者社会互动与沟通上有其优势,却难以解释自闭症者行为的同一性以及动作模仿的困难。「执行功能」的假说正好可以弥补「心智理论」这方面的不足(Ozonoff, 1995) 。也有学者认为自闭症者的「心智理论」缺陷也可以用「执行功能」加以解释(Jarrold, 1997)。
自闭症者的三大行为特征都可以从「执行功能」的缺陷来加以解释。行为的同一性可以从「弹性思考」的缺陷来加以说明。而社会互动与沟通上的缺陷则可以从互动与沟通的目标设定(互动目的、沟通意图)、计划与组织(互动与沟通策略的选择与组织)、自我监控(互动与沟通过程的监控)、结果评估(互动与沟通结果的评估)等「执行功能」的次成份来加以解释。
再者,Damasio和Maurer(1978)发现自闭症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额叶
受损病人的症状很类似,而额叶就是执行功能的重要大脑区域,因此Damasio和Maurer(1978)怀疑自闭症者有「执行功能」的缺陷。
因为「执行功能」包括的成份相当广泛,各种额叶受损者、不同的精神疾病者、心理疾病者,其「执行功能」的缺陷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就「执行功能」的次成份逐一地进行检验。以注意力为例,目前已有研究发现自闭症者在注意力的切换上有问题(Burack & Iarocci, 1995; 引自 Ozonoff, 1997),但在注意力的维持上没有问题;相反地,过动症儿童(ADHD)在注意力切换上没有问题,但在注意力的维持上有问题(Ozonoff,1997)。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自闭症者在刺激的「抑制」上没有问题,但在「弹性思考」上就有困难(Ozonoff, 1997)。像这种就「执行功能」各个次要成份进行细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自闭症者在「执行功能」上真正的缺陷所在。
就实就实征研究的结果来看,国内外有关自闭症者之「执行功能」的研究,约有百分之八十的研究发现闭症者有「执行功能」缺陷,但仍有百分之二十的研究未发现自闭症者「执行功能」缺陷(Ozonoff, 1998)。国外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自闭症者的「认知计划」、「认知弹性」二种「执行功能」,一小部分研究探讨自闭症者的「工作记忆」及「抑制」的「执行功能」。而「抑制」是自闭症者保留良好的「执行功能」能力(请参考第二章之文献探讨)。因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自闭症青少年是否有独特的「执行功能」缺陷,因此本研究就「认知计划」「认知弹性」「工作记忆」等三项「执行功能」一一进行验证,而不特别探讨「抑制」的「执行功能」。
具体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讨自闭症青少年是否有「认知计划」缺陷。
二、探讨自闭症青少年是否有「认知弹性」缺陷。
三、探讨自闭症青少年是否有 「工作记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