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何去何从——统合与分隔
什么是「融合教育」?是否把所有学生集中一起上课便是「融合教育」?你认为以下哪一项是最重要?是家长的选择权,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资源的有效运用?推行「融合教育」,特殊学校是否不需要存在?
大家一同思考这一连串有关「融合教育」的问题。
统合和分隔的争论
自一九七八年全面实施九年免费、强迫和普及教育以来,虽然象征着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但亦同时引起教育界关注到另一问题-「学习困难」。这里所指的学习困难是一种统称,当中包括因感官、行为和智能上的障碍而导致学习上产生的困难。
老师们或教育工作者经常会诉说「班上学生的学习差异太大,影响正常施教」,「学生对学科缺乏学习动机,只求交齐功课和应付考试」,「这个学生被评定为弱智,但家长仍坚持让他/她留在原班中学习」。
从以上诉说中,我们可以条理出两大问题,以便思考特殊教育应朝着的方向:
1. 有严重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否与一般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方式?
2. 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按其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类别的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是否可以令儿童的身心和潜能获得全面发展?
概括地说,这就是特殊教育长期备受争议的两种观点,其一是统合,相对的是分隔。所谓统合,简单地说是指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和一般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服务。相反,分隔教育主要是考虑儿童的主要及次要障碍性质和程度,安排他们在合适类别的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在明白上述两大观点后,你认为那种观点适合香港的教育体系?那种观点能令儿童获得更全面发展呢?在作接受某一观点前,我们该从多方面去思考,才能找出说服自己的原因?
普通学校情况 ─ 专业取向
就作者个人的接触经验,主流学校的老师认为统合的精神是可取,但可惜有心无力。就目前小学的师生比例、资源分配和支持服务等条件限制下,全面统合的实施,只有令老师百上加斤;而且有名无实。他们相信,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必须接受特别的教导方法,而专业人仕或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老师正是最佳的教导者。特殊学校具有足够的资源及专业人材,能够提供较合适学习环境予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特殊学校情况 ─ 意见分岐
在特殊学校里,虽然学习环境及课程得到适当的配合和修改,但老师们又期望他们可以在普通学校环境下接受教育,以减低将来融入社会的适应困难。更有些老师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服务,他们是可以纳入主流教育的体系中。
这是否意味特殊学校老师较主张统合呢?过往,曾有些老师对作者说「这个学生应被安排入读严重弱智类别学校,而不应被编入轻度类别」。总括而言,特殊学校老师在统合和分隔的观点上,意见分歧。这种分歧与他们任教的类别学校有着明显关系。
特殊教育的取向-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政府的施政方向是采取统合的观点,但事实上又不断地扩张特殊类别学校,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是我们过份地把观点集中于统合和分隔的两极性,而忽视了当中的过程部份。统合和分隔是代表着教育方式改变的两个极端,当中是一连串的过程,但不会是终点。试问谁一生中会没有经历学习困难呢?大家都经历过,只是程度问题。当问题出现后,我们会试图改变学习方式、环境甚至内容,以达到消除学习障碍的目的。但假如我们不作出改变或改变不合适,那么,学习困难的情况便只会增加了。
概括地说,统合和分隔是象征教育过程改变的方向,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找出最合适的教育方式(Best placement for all)。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呢?我们可从下列几方面去考虑:
1. 学习的困难程度
2. 感官障碍程度
3. 资源分配
4. 学习的环境和学习者的动机
其实,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个定位,而是随上述因素的改变而变更的。在整个过程中,各种教育方式并不是独立的,是靠支持服务作为连结。这意昧着各种教育方式是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最合适教育方式的网络(Network system of best placement for all)。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的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全人发展,而不是要找出绝对的真理。
本文取材自锺国栋的〈特殊教育何去何从 ─ 统合与分隔〉,原文刊登于《香港特殊教育论坛》(第一期第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