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的天地: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世界(一)
引言
笔者数年前曾经参加一个由美国北卡莱莱纳州大学举办的自闭症训练工作坊,深深记得一位风趣幽默的导师在五天的训练中,反复不断地把自闭症人士形容为一班「具独特生活文化的羣体」。他之所以强调这个看法,是希望学员以尊重文化的态度来接纳自闭症人士独特的思考及行为模式,学习持包容的心态面对自闭症异于常人的行为。他相信若能放下「正常/失常」的成见, 松开思考的枷锁, 训练员便能更全面地透视问题,应付问题的选择便会扩阔。我十分认同这位导师的想法,他的观点令我觉得帮助别人明白自闭症人士的行为模式,跟旅行团导游的工作(即带领团员认识异国文化)十分相似。笔者尝试在本文充当导游, 带读者参加这个「自闭天地旅行团」, 探讨自闭症五花八门的行为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自闭症文化
若希望体会自闭症孩子的思想行为,你可试试回忆一次出外到陌生地方旅游的经验。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日本五天团,飞机在晚上到达日本。入住酒店卸下行李后,你不幸发现自己的相机没有上菲林。为了不要错过观光拍照的机会,你惟有找地方买菲林,你于是向导游查问到附近便利店该怎么走。导游耐心向你解释,教你如何转来转去,行前行后走到最近的便利店。听过指示之后,你便战战兢兢上路。不懂日文的你,在陌生的街上顿感自己是个又聋又哑又盲的人,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出错迷路,求救无门。稍后你成功到达便利店,买了需要的东西,随即用心辨认原路折返,终于有惊无险地回到酒店休息。其后两晚,你沿相同路线出外购物,不过因为你已经对环境稍为熟悉,所以再不如首晚般惶恐不安了。到了第四天早上,阳光普照,四周景物一目了然,你突然发现过去数晚光顾的便利店,就在酒店旁横巷尽处。你其实不用走迂回曲折的大街到那里,只要直行便可。你暗忖自己过去两晚为什么只会「死人寻旧路」,不懂走快捷方式, 当晚你便利用这条快捷方式到便利店去。
上述假设的处境,可以帮助我们较容易明白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自闭症主要症状有三:沟通障碍、社交互动障碍及重复偏执行为或兴趣(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 一) 沟通障碍—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缺乏正常的语言发展。他们像不懂日语的人去到日本旅行一样, 说不通、听不懂、也看不明。在此情况下,照顾者不单难以明白孩子的需要, 同时亦无法运用语言指令使孩子明白要求。即使一些稍有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孩子, 他们纵然懂得说话, 但亦辞不达意, 未能发挥语言沟通的功能。
( 二) 社交互动障碍—自闭症儿童很难与朋辈发展社交互动行为,正如当我们到日本观光,由于没有共同语言, 我们的社交活动也会非常有限。自闭症儿童一般缺乏社交动机,自我离羣,若勉强他们参与羣体活动, 他们可能会有不安和焦虑的表现。然而,有些自闭症孩子稍具社交动机, 他们会以不寻常的方式去亲近别人, 如推撞、贴近其它人或语无伦次地向人说话等等, 但这些行为往往被误会成对别人的骚扰。
( 三) 重复偏执行为或兴趣—重复偏执行为与上述「死人寻旧路」的现象十分相似,两者都是以持守固有习惯来降低焦虑。由于社交及沟通阻碍, 自闭症儿童往往无法应付日常生活环境的挑战, 他们因而常常处于强烈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中。重复偏执行为是自闭症儿童掌握安全感及控制感之途径,能帮助他们应付焦虑。若照顾者强行制止孩子重复偏执的行为或兴趣, 很多时会令孩子的焦虑感剧增, 引发难以收拾的情绪反应。
处理目标
很不幸, 医学界至今仍未成功找出自闭症的成因,更遑论治疗的药物或手术,心理治疗仍是训练自闭症孩子的主流选择。心理学家普遍基于行为治疗理论及技术,分析及处理自闭症孩子的行为问题。根据笔者经验,处理自闭症行为问题的首要目标是先行稳定孩子情绪,降低焦虑,然后是同步地提升理想行为的频率及减少行为问题出现的机会,最终令理想行为- 行为问题的比例值增大( 见图一)。
图一. 行为问题处理的目标及策略(调控环境、避免强化、循序渐进、特别技巧)
在问题未受处理之前,孩子生活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时间会较出现理想行为的时间多,理想行为-行为问题的比例值低。在此阶段照顾者要藉调控环境令行为问题出现的机会尽量减低; 当行为问题出现时,照顾者亦要以避免行为问题受强化的原则来制止行为问题不断恶化,好使行为问题受到初步控制,增加孩子情绪稳定的时间。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照顾者要把握机会订立合理的训练要求,配合适当训练技巧,循序渐进地提供训练,令孩子生活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以致理想行为出现的机会增加,行为问题减少,最终扭转初期行为问题多于理想行为的局面。以下笔者会分别就自闭症儿童三方面的行为障碍,把照顾者常有的疑问列出,并提供解决应付问题的方法。为方便读者掌握方法背后的策略,笔者会用括号把策略记在方法之后。(策略包括四项:调控环境、避免强化、循序渐进、特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