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介入与训练(二)
二、过动儿的类型与异质性
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呈现出许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最普遍的分类是以前述三大核心行为的出现情形,区分为三大类:
(1)注意力缺陷没有过动行为(简称为ADD或ADDnH)。
(2)过动行为没有注意力缺陷或是过动症(简称为HD)。
(3)注意力缺陷伴有过动行为(简称为ADHD)。其中以ADD与ADHD最为常见。
三、过动儿的成因
导致过动儿的原因目前仍不明,一般认为属于多变项的生理因素包括:脑伤、脑功能失常、生化因素、先天性气质特征等;及后效增强效果,也就是后天环境对前述特征行为反应的诱发条件。
生理因素中以脑部功能的异常是最普遍的观点。诸如:以感觉统合治疗的生理模式为例,认为过动行为乃是网状活化系统障碍而造成功能缺陷:
(1)由于警醒度不足的中枢神经系统,
(2)因此产生对本体觉输入之需求增加的之代偿反应,以激起警醒度不足的中枢神经系统,
(3)相关之皮质抑制机转缺陷(曾美惠,1995)。在生化因素方面,有的研究显示在过动儿体内必须脂肪酸的代偿与正常儿童不尽相同。
食品药物亦有相当程度的关系。1973年范格医师提出,过动儿增加归咎于食物添加物之大量使用过动幼儿与食物中所含的水杨酸及人工色素与香料有关。但是有关研究显示,饮食的改善对某部分人有效,但对另一部份人却无效。由是可知,生理因素为原始因素被多数学者所确认,但是细部的因素,仍无一致的定论。但是对过动儿的药物处遇,或是在生理因素方面的控制被视为必要的一环。
四、应问题与神经-发展-环境的互动模式
于注意力缺失及过动障碍儿童适应问题的观察,有的学者(Teeter,1998)归纳出神经-发展-环境的互动模式,意指前述这些基于生理因素所形成原发性的行为与认知特征,经与环境互动后,遂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各种适应上的问题困难,也就是促发「次级性的心理特性]。过动障碍儿童次级性的心理特性,可归纳如下:
(1)情绪特性
有的研究指出,过动症儿童与一般的儿童比较,对于外在的刺激,有比较频繁且强烈的情绪反应;缺乏对故事中人物情绪的辨识及同理的能力;比较多表现伤心生气愧疚。
(2)自我观念、学校适应、人际关系与环境后效增强的效益:对国小过动症学生调查研究中指出,多数过动症学生具有负向的自我观念与对学业的成就表现的缺乏自信心。常遭遇的人际关系问题有:表现较多违纪、虚浮、攻击等不适当的社会行为、不适当的课堂行为、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及对社交技巧不具信心。与一般的学生比较,他们感受较缺乏来自同学或朋友的支持、经常受到同侪排斥或老师负面的看法;有的研究指出其在师长或同学眼中退缩、攻击和不合群等特质,可能是促使其被同侪的排斥或接纳。
由是可知,过动儿在学校易成为「次等公民」。因此,学者呼吁故介入时应先确认其心理上自我的挫伤及认知特性,提出具体有效的训练,以矫正缺陷。
(3)国外近二、三十年来针对过动儿所做的长期追踪研究,皆显示过动儿之症状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其残余的症状可造成青少年及成人期整体适应功能障碍。若没有早期诊断或介入治疗,而让症状持续,则长大之后显示有较高的机会合并有行为规范障碍症,反社会性行为、物质滥用、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症,甚至犯罪行为等;即或未呈现严重的适应问题,与同侪比较,其自我评价、学业或职业的成就表现水平,仍保持较低的倾向。
但也有的学者指出,但个体内在差异来看,过动儿具有延缓、晚熟的认知功能发展特性,他形容他们是「终于赶上的晚熟花朵」。过动儿至青少年阶段或20岁,此认知特性的缺陷才能较为成熟发展。多数在14岁上了高中,虽然同侪比较仍然较差。但就个人的发展来看,较明显的情形是约至20岁出头,就能发展成熟。从多数的实例数据显示,22岁发展就大致抵定,少数晚至24岁,极少数迟至30岁才充分成熟,所以教师家长应了解并接纳其认知特性的缺陷,怀着信心,给予适当的训练,然后等待其发展成熟。
(4)从管教者的立场来看,注意力缺失及过动障碍儿童,亦形成父母或老师管教上的问题与重大的心理压力。严重者父母成为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高危险群,对于过动儿教师实施教养知能及情绪管理的训练,亦是重要的一环。综合前述探讨可知,从过动儿的高出现率、持续的跨发展阶段适应障碍,与对家庭、学校环境的冲击与不良互动关系又强化其适应障碍恶性循环等现象,对于过动儿及社会环境的介入及支持,亟值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