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才”在中国露面
更新时间:2004-08-30
点击数:
中国精神科学领域接触“白痴学者”的历史可以推溯到1978年。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和中国人刚刚走出10年的阴霾,许多领域还都没有
理出个头绪,但历史却不再等待。
1978年初春的一天,一位母亲带着自己8岁的儿子,走进了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
生研究所,请示这里的儿科专家这位名字叫J的男孩的“问题”。
J的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搞技术工作的。
“他可能是天才。”当母亲的说这话时眼里有一丝期待。
年轻的女医生杨晓玲接待了这位视视为“天才”的男孩,18年后,杨晓玲作为
这个研究所儿科的主任同我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
J的母亲滔滔不绝地讲孩子的情况,他刚上小学一年级,表现出许多和其他孩子
不同的地方。
J似乎总是处于兴奋状态中,上谭时很难安静地坐在那里,而是左顾右盼。他生
活自理能力很差,不知饥饱,如果没人提醒他,他可能一天滴水不进,而只要不断
给他的饭碗里添饭,他就会不知饱饿地一直吃下去……他的交往能力极差,很难与
同学建立良好的交往,无法进行正常的交谈,凑在一起只是打闹,没有朋友。他对
事物的判断能力之低令人无法想象,与同学站在楼梯上吵架,同学在楼梯上,他在
下一层,上面同学向他吐口水,他也抬起头来向上吐口水,结果是口水都落在自己
的脸上,他也不知道躲避……
杨晓玲实在听不出有什么可以将J归入“天才”范畴的东西,在她看来,这是一
个典型的患有儿童孤独症的男孩。
“医生,这孩子不是病人,即使是,也是一个天才病人。”J的母亲坚持说。
“他的算术成绩特别好,而且会推算日期,准极了。”
“哦?”杨晓玲认真地听着。
“有一天,我和他爸爸闲聊,说哪天该发工资了。他在旁边听到了,立即插话
说:‘那天是星期四。’我们一看日历,果然是星期四,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自己
也说不出来。”J的母亲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我们便接着考他,看着日历问他某月
某日是星期几,他竟能对签如流。您说这奇不奇?”
果然很奇。杨晓玲问:“他平时常看日历吗?”
“从没见他看这。”年轻的母亲说。
杨晓玲拿出一张年历卡,现场测试。果然如J的母亲所说,杨晓玲报出一个日期,
J立即说出那个日子是星期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