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自闭症经典电影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更新时间:2016-10-08
点击数:
近几年国内外先后拍摄了一些有关自闭症的电影,这些自闭症电影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并开始关注自闭症患者这一群体……
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电影,让我们去尝试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星星的孩子”。客观的说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患者的生活状况比自闭症电影描述的要严重的多,生活和电影不一样,自闭症患者的生活比电影中要艰难的多。那么这些电影到底传达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
◆《雨人》(手足情未了)
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
获得1989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原创剧本罗纳德·巴斯,最佳影片马克·约翰逊,最佳导演巴瑞·莱文森,最佳男主角达斯汀·霍夫曼.
“雨人”一词的来历:一部由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名字很古怪,叫《雨人》。“雨人”的来历,是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把自己叫成“瑞曼”,在英文里就写成“ RAIN MAN”,从字面上硬译,就成了“雨人”。应该说,这是个不成功的、很别扭的译法,但是,出奇制胜,“雨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专有名词———指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厉害点的叫“白痴天才”———达斯汀·霍夫曼在剧中所饰演的“雨人”正是这样一个人,他具有超乎常人的对数字的敏感性。
据说,“雨人”其实是有人物原型的。而且,这个原型的才能比影片中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金匹克(Kim Peek)。有资料说,金匹克读了超过1.2万本书,且能一一复述,却不会自己系扣子。2009年12月19日,“雨人”的传说终结了———金匹克突然因心脏病死于家中。他刚刚过完58岁生日,死前没有生病的迹象。去世前,他还和家人展望欢度圣诞节,并已经拆看了今年的圣诞卡。金匹克不但是奇才,而且还为帮助残疾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杰出人物。
很多人把金匹克叫做“金电脑”(Kimputer)。他了解各种知识,可以识别出大多数古典音乐的旋律,说出曲子的写作日期和作曲家的生卒时间。他读过无数图书,还随时通过报刊和广播电视来更新他的知识。他还了解美国至少14个地区的交通、邮政情况。然而,很多对于一般人来说很简单的事,金匹克却做不了。他走路两脚步调不一致,总是一只脚拖着另一只脚。他不会自己系扣子,而且在对事物的抽象概括方面存在困难,比如他很难解释动词和名词的意义。
在《雨人》上映后,弗兰和金匹克的生活骤然改变。在此之前,金匹克很少直视别人的脸,但因为这部电影而出名之后,金匹克和父亲进行环球旅行,和超过90万人进行了互动,金匹克的社交能力大大加强,同时也自信了很多。最初,金匹克只会死记硬背,后来渐渐学会了联想。有明显证据表明,他产生了创造性思维,这帮助他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弗兰说,2004年,金匹克甚至开始产生幽默感。
主人公亚当是阿思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患者,在父亲去世后艰难地独自生活着,他也向往爱情,并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尝试约会,最终两人的感情以失败告终,但亚当借此收获了很多。最终,他在一个天文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给孩子们解说天文知识。
《亚当》是一部比较小清新的电影,其成就当然不如《雨人》,不过也更平实、更亲近地向人们传达出一个信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如地与人相处,进行社会活动。自闭症患者也有自己的爱好、感情,只是他们无法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那样去表达。也许你永远无法牺牲自己接受这样一个人,但至少,要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编剧:林德西·希尔 Lindsey Hill
本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克服重重困难治疗抚养孤独症孩子的真实故事。陷入绝望的父母,为了让6岁的凯尔学会与他人沟通,买了一只小狗,希望在这只可爱的金毛猎犬及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儿子能学会情感交流。终于,他们发现小狗托马斯做到了这一切。本片讲述了男孩凯尔与小狗托马斯的精彩感人的故事。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而言,交流是最大的障碍,这种障碍也变成了教育的困难。试想一个无法与外界交流的人,如何学会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呢。这部电影围绕的主题便是交流与教育,只不过担负起这个任务的不是教师,而是一条狗。我不太清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但是我原意相信这是真的。对于卡尔和托马斯来说,他们似乎都是那样的简单、直率、善良,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共性,才能让他们的心靠得这么近。
无论对于自闭症题材还是宠物犬题材,《我和托马斯》都是一部优质上乘的作品,温馨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场景里,同时也会暖化每一位观者的心。
◆ 《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2010)
导演:卡兰·乔汗 Karan Johar
编剧:施巴尼·巴提贾 Shibani Bathija 尼冉简·以英加 Niranjan Iyengar
信奉穆斯林教的里兹瓦·罕(沙鲁克·罕 饰)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母亲去世后,他追随弟弟扎克尔(吉米·舍尔吉勒 饰)的脚步从印度孟买移民美国旧金山。里兹瓦在帮哥哥的化妆品公司推销美容产品时认识了经营发廊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卓尔 饰)。里兹瓦不顾哥哥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一家人和谐美满。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教徒的风潮,里兹瓦与曼迪娅的发廊被迫关张,而曼迪娅的独子山姆(Yuvaan Makaar 饰)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次相见。就这样,执着的里兹瓦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途……
太美的故事往往总给人虚假的感觉,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上可以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上帝的宠儿。但是有些电影却在完美的故事里给人虚假却又满足的观感,例如《阿甘正传》,例如这部《我的名字叫可汗》。的确,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人身上,并且每每都可以逢凶化吉,这也太让人羡慕之极了。好运气,成为了外在的形式,而故事的核心却是围绕着扎扎实实的爱。
最近的几部印度电影成色都不错,如《三个傻瓜》就成为了很多人大爱的电影。同样的,这部《我的名字叫可汗》也拥有极高的号召力,这类电影并不是说有什么大场面,可贵的在于分分秒秒都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你耐心的看下去。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出色故事以及极高的叙事技巧的,否则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一定让人觉得乏味。再加上宝莱坞万人迷沙鲁克·罕的精湛演技以及传统的印度风情的配乐,都成为了这部电影成功的基石。
编剧:克里斯托弗·蒙格 Christopher Monger 莫瑞特·强森 Merritt Johnson
坦普·葛兰汀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她的妈妈为了抚养她成人吃尽了苦头。
1966年的暑假,葛兰汀来到了自己的姨妈家度假。在这里,葛兰汀对牲畜特别感兴趣,因为自闭症的原因能促使她“像牲畜一样思考”。后来她发现自己能在固定牲畜用的“挤压机”里安静下来,“挤压机”对她有安定神经的作用。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葛兰汀来到了大学。为了平息自己的情绪,葛兰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挤压机”。为了能让挤压机保留下来,葛兰汀为挤压机的“实际效果”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她写了一份论文给教授,说明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别人,挤压机也有类似的作用。这份报告打动了教授,葛兰汀保留下来了自己的机器。
大学毕业之后,葛兰汀继续着自己研究生的学习,她选择的专业是畜牧学。因为葛兰汀能“像牲畜一样思考”,所以她能够撰写出了不起的畜牧学论文,并且能设计出令人叫绝的浸淹池。葛兰汀的设计体现了她对动物、社会以及宗教的理解。无论牲畜最后是不是变成了肉类,在它们活着的时候,葛兰汀要让它们获得充足的“优待”和“尊重”。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葛兰汀参加了一个自闭症的研讨会。她打断了所谓的学术发言,走到讲台上向听众诉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而且是一部质地淳朴、品相上乘的传记电影。片中对于坦普·葛兰汀这一形象的塑造是较为成功的,抛开琐琐碎碎的小事不谈,《自闭历程》在借用坦普·葛兰汀对待被屠杀的牲畜的尊重之心,似乎在传达着社会应当对于自闭患者也多一份尊重。
尊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东西,并且也不会因为对某些弱势群体
尊重而遭人非议,这种善举反而会帮助如自闭症患者一样有缺陷的人树立与人交流的信心。一个没有歧视、没有鄙夷的社会环境能够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如果周围的人都可以多一份尊重的心,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台巨大的“挤压机”,让坦普·葛兰汀这样的自闭症患者感觉到安全。
编剧:郑允哲 Yoon-chul Jeong
草原曾经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喜欢能在草原上奔跑的斑马,可是有一天草原的妈妈景淑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异样,经过医生诊断,草原患上了自闭症。草原妈妈在这个残酷的事实面前几乎绝望了,某一天,在草原最喜欢的动物园发生了母子俩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草原妈妈将所有的心血都灌注在草原身上,丈夫因此而和她分居,小儿子也无法理解她。一次偶然的机会,草原妈妈发现了孩子在长跑方面的特长,于是决定悉心培养孩子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时光荏苒,草原已经是20岁的青年了,可是他的智力却依然停留在5岁孩童的水平,在生活中时常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但是他在坚持长跑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部电影被誉为韩国版的《阿甘正传》,从整体的质量来说,两部电影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没有比较的必要。但是《马拉松》同样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郑允哲自编自导的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事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表现出了自闭症对于一个家庭、尤其是母亲所带来的各种考验。
准确来说,影片中极力在传达出的是母爱,同时也在探讨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去关爱。可以说草原的妈妈是个称职的母亲,他为了儿子能够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下来几乎倾其所有,可是这种超负荷的爱却让草原感受到了压力。他去跑步,已经不单纯的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让母亲可以放心。由此,母亲的这种强迫式的爱便成为了值得考虑的问题。
编剧:罗纳德·巴斯 Ronald Bass
唐纳德(乔希·哈特尼特)是一个养着一只小鸟爱人和算术能力超强的善良但不幸的出租车司机。象很多艾斯伯格症候群综合症(一种影响人们社会关系但对人的智力没有大影响的精神疾病)受害者一样,他喜欢图案和惯常程序。但当美丽而难以琢磨的伊莎贝尔(拉达·米切尔)加入他领导的自闭症支持小组后,他的生活、他的心都被搞得乱七八糟。虽然坠入爱河,但是他们的才能被彼此的不认同而抵消,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
故事美得有点过火,甚至让我都没发觉到片中的主角还是自闭症患者。大概是由于看的版本是国语配音的,导致失掉了一些原汁原味,仿佛所有人说话都太正常了,没看出有什么异样,但是这对男女确确实实是自闭症患者,他们还参加自闭症患者的聚会。这让我想到了是不是同样的人才会更有共同语言,比如大人总是喜欢和大人在一起,小孩子总是喜欢和小孩子在一起。或许同样病症的人也会有同命相连的感受,让他们更加容易的走进对方的世界。
将故事设置在自闭症患者之间,并且给他们安排一段恋爱,这个初衷也是值得考究的。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交流是困难,而恋爱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不过还好,《莫扎特与鲸鱼》整体的故事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并且所有的情感起伏也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影片似乎还少了一点神,缺了这份神,整体的质量要大打折扣。
编剧:薛晓璐
在中国,每一千个小孩当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自闭症。换句话说,全国共有超过一百万名自闭症儿童,而王大福(文章饰)是其中之一:他二十二岁,目光呆呆的,老是重复着别人的话,在水里却异常地灵巧,在家中又总爱把杂物摆得井井有条……还有,谁也不敢肯定,王大福是否晓得他母亲早在几年前遇溺身亡。大福的父亲王心诚(李连杰饰)在水族馆工作,对儿子日夜照料,呵护备至,加上街坊街里心怀怜惜,常送上食物和玩具,两父子过的日子还算快乐。然而,心诚心里明白,他总有一天会离开大福,而这一日比任何人想的都要来得快……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暖色调的、缓慢而安静的电影。毋庸置疑,因为担心残疾孩子无人照料而让父母选择与其同死的剧情并不算新鲜,在此之前已经在电影中用过了,例如谢晋的《启明星》。但是在看这部电影时,我所关注的两个层面是强大幕后班底以及自闭症患者的题材。
可以说,这两个层面都是让我满意的。摄影、剪辑、音乐都可以用圆满来形容,给这部温情脉脉的电影汇入了暖人心脾的柔情。在对自闭症这一题材的处理上,薛晓璐的把握也还算中规中矩,片中有对我国现有体制的一些诟病,但是表现的比较内敛。虽然由于电影叙事手法的不成熟导致故事的情感渲染不够,但也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目标。李连杰与文章的表演也可以说达到或者超过了预期。整体而言,《海洋天堂》作为清淡的文艺小品是合格的。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从名字就可以听出患了自闭症的孩子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交流。不和别人交流,在我们看来很孤独,但他们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看电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我们将介绍几部关于自闭症的电影,让我们更多的认识自闭症。
编剧:亚当·艾略特 Adam Elliot
八岁的玛莉住在墨尔本的小镇上。没有朋友的她,某天从邮局的电话簿撕了一角,写信给住在纽约不知名的麦斯先生,想要问他满脑子奇奇怪怪的问题。终于,爱吃巧克力、为自闭症所苦的麦斯先生回信了,也开始一段奇妙的笔友情缘。真实故事改编,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导演执导,在纯真善良、天外奇想的风貌下,带给人诚恳真挚的暖暖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