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交流发展的核心能力与自闭症的关系
社会性交流发展的核心能力
定义自闭症社交能力受损的症状包括:“在使用多种非语言行为(诸如眼神对视、面部表情、手势)进行社会性互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缺少和他人主动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动机(比如,不会展示、携带或者指向感兴趣的物品)”、“缺少社会性的情感互惠分享”(美国精神学会,1994,第70页)。这些症状都表现了自闭症患者在非语言社交行为上的特点,而且这些症状,连同模仿能力的缺陷和异常的玩耍方式,构成了最重要的自闭症诊断依据。由于非语言社会交往和模仿能力的缺陷是自闭症的典型表现,所以对这些核心能力的理解,对于规划评估及干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就论述这两大核心能力在普通孩子和自闭儿身上的发展情况。这两方面的受损情况,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普通孩子在2岁之内,非语言社交能力和模仿能力就快速而自然地发展出来,为日后的社会性交流及情感发展奠定基础。孩子内在的气质和社会动机、对社交环境的探索欲望,促进了这些核心能力的出现。孩子的身体舒适程度、活动量水平、对客观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反应,都对其社交动机和社会性探索有影响。探索客观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动机,对发展社会性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有帮助。
1、非语言社交互动
在婴儿的第一年中,就获得了运用并理解眼神对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能力。他们发展出这些非语言的交流手段,用来发起社会性交互、参与到互惠的轮换游戏、表达基本的要求、和他人分享兴趣。婴儿也能够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来对他人发起的交互行为、请求、评价做出响应。孩子不断增长的社会性轮换行为以及眼神配合肢体语言的运用,都标志着孩子非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这些早期的非语言社交行为,被归类到互惠的社会性交互能力、共同关注能力、和他人进行行为调控的能力。
“互惠交互能力”用于发起或维持日常生活中语言、非语言或者轮换游戏的社会性交流行为。眼神注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简单游戏行为相结合,融入在互惠交互行为中。“共同关注能力”是指在自己、他人和物品之间,能够协调运用注意力。这中间包含了跟随他人的注意力视觉轨迹、和他人之间协调眼神和肢体语言、运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把他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物品或事件上。共同关注行为可以用于交流需求和分享兴趣(比如,展示或携带玩具)。“行为调控能力”也是一个术语,指的是运用眼神或肢体语言,在事物和他人之间协调运用注意力,以便表达一个要求(比如,拉一个人或者去拿一个想要的物品)。社会性的轮换行为、共同关注和相互调控能力,是发展有效的社会性互惠交流行为的核心部分。
和自闭症的相关的非语言社交互动能力发展
自闭儿非语言社会交互能力的发展特点,是在非语言的共同关注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困难,在社会性轮换行为方面有一些困难,在行为调控方面有较少的困难。这些本质性的差异构成了社会性的互惠交互能力的缺损。
孩子对社会性刺激感到的愉悦程度,影响到他的注意力分享能力。关于自闭儿对社会性刺激的反应,虽然目前的研究比较有限,但是通过成年自闭症患者的个人描述,以及Greenspan(1995)、Greenspan和Wieder(1998)进行的深入探讨,都表明了自闭症患者对环境和社会性的刺激,存在着异常的反应。对声音、触摸和运动的感受异常,降低了孩子对社会性交互的响应能力和愉悦程度。
Lewy和Dawson(1992)发现,通过对共同关注能力的评估,就能把80%-90%的自闭症孩子从其他发展障碍的孩子中区分开来。尽管此项非语言交流能力的缺陷,和其他自闭症状都有关联,但是此项缺陷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共同关注方面的困难,使得孩子较不能够体会到他人对其感受到的事物同样存在兴趣。这项缺陷也可能和孩子较不能够和他人进行行为调控和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暗示有关联。共同关注能力的缺损也导致了互惠性交流的异常发展、假扮性游戏的缺乏、和他人建立感情联系能力的缺乏。
Curcio(1978)是第一个报道自闭儿在非语言交流能力问题的学者。他研究的孩子都能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要求,但是没有一个人展示出共同关注能力和分享兴趣的肢体语言。类似地,Wetherby和Prutting(1984)发现,在研究范围内的孩子,能够融入到轮换的规则游戏中,也能发出对物品、动作和社会性常规行为的请求,但是他们相比来讲,较难发起共同关注的行为,来和他人分享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看法。第三个研究成果来自Mundy和他的同事(1986),更加详细地分析和发现了自闭儿在非语言社会性交互各方面的困难。他们把18个学龄前自闭儿和普通孩子进行了对比,发现自闭的孩子能够融入的轮换游戏更加短暂,也更少地和他人主动发起的社会性交互产生反应。只是,在类似于“挠痒痒”这样的常规性游戏中,会发生更多一些的眼神接触和主动响应。另外,当他们能够把眼神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为了发出要得到一个玩具或者重新启动一个玩具的请求的时候,他们的请求能力和普通孩子还有可比性,但是表现出较少的眼神接触,也较少用手指向需要的物品。进一步讲,和上述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的是,自闭儿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缺损,是利用共同关注来作出指示的行为,以及做出评述的行为。他们的眼神在他们感兴趣的一个物品和他人之间频繁地转换着。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是,他们较少通过展示或者指向一个物品,来发出分享兴趣的行为。所以,尽管当孩子能够做到协调眼神和肢体语言,也能做轮换游戏的时候,他们在随时关注他人,分享对一个事物共同兴趣的能力上,还是欠缺的。
Mundy(1995)再次验证了自闭儿在社会性交往行为方面的质的差别。相比于他们必须把交互同伴考虑在内的情况,在他们的需要即将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较有可能表现出上述的交互行为。比如,当孩子即将被挠到痒痒的时候,他们会有眼神注视和肢体语言出现;但当他们被要求去挠他人的时候,这种行为就较少出现。已有研究把自闭儿主动发起共同关注的能力(比如展示、指向物品),和对他人作出响应的能力(比如,朝他人手指的方向看)区分开来。这些孩子一般都会掌握对他人作出响应的能力,但是主动发起评述的能力还是明显受损。
所有这些研究表明,自闭儿会呈现出诸如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社会性交流行为,同时,研究也表明,自闭儿对这些行为具有的不同社会性功效,存在着理解不足的现象。对这些非语言社会性进行定性(而不是定量)的评估,可以确定这种缺损的本质。
2、模仿
模仿是认知和社会性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想象性思维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模仿是想象性游戏出现的关键能力,也是维持社会性交互的时候所需要的。模仿行为提供给孩子一种经验分享的感受,同时增强了对自我的认识。
Piaget(1962)论述了模仿在想象性方面的作用,Uzgiris(1981)描述了模仿和社会性交互行为之间的关联。根据儿童发展理论,婴儿最初对大人模仿他们表现出兴趣和肢体响应,而继续交互下去的动机,维持了互换性模仿的进行。在孩子一岁以内,孩子从重复他们已经掌握的动作和声音,发展到模仿新的动作。到了1岁,孩子能够模仿诸如“挥手再见”和“拿空杯子喝水”之类的动作。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模仿也有助于他们通过分享肢体、社会性和情感性体验,理解他们自#p#分页标题#e#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岁,孩子会模仿一系列新的动作,他们能够模仿“看不见的行为”(也即他们自身看不到的),也能够进行“延迟模仿”(也即模仿他们之前观察别人做过的行为)。
模仿能力在自闭症患者中的表现
对自闭儿模仿能力的研究,一致表明了他们在和其他认知行为相关的语言和肢体模仿方面存在着缺损。Dawson和Adams(1984)在对患有自闭症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的模仿能力受损或者没有。他们处于非常初级的模仿阶段,当大人模仿他们行为的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下兴趣。孩子模仿能力的发展迟滞,和社会关系、玩耍能力和语言这几方面的有限水平,是相互关联的。另外有研究表明,当大人模仿自闭儿的行为时,孩子的社交性关注度、响应能力,连同探索性的玩耍方式,都会增加。模仿孩子玩耍玩具的行为,给了孩子一个清晰、可预测的反应,能够使孩子成为交互行为的发起者。研究发现,共享性的模仿游戏,能够给孩子带来正面的非语言交流体验。
正因为模仿能力在孩子后续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的治疗方式中都强调教孩子进行模仿,或者是连续地进行,或者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有的孩子会把模仿能力应用到自然的场景中,对其形成同伴模仿是有益的。很多自闭儿都表现出相当多样化的自发模仿行为以及把模仿能力应用到新鲜场景中的能力。
Libby、Powell、Messer和Jordan(1998)研究了自闭儿在模仿游行动作方面和需要特殊监管的低智孩子之间的差别。测试项目包括单个动作、步骤之间无关的多步动作,以及步骤之间相关的多步动作。自闭儿能够进行单步骤的假想性游戏,但是在多步骤的假想性游戏的模仿上出现了明显的困难。那些能够模仿多步骤动作的孩子,同样可以完成不相关和相关的系列动作。相比来说,需要特殊监管的孩子,当多步骤的游戏被赋予一定的含义之后,他们能够完成模仿,所以对他们来说,采用有意义的多步骤假想性游戏,会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但是,这个措施对自闭儿没有什么作用。这个研究成果区分了单纯拷贝动作和带有理解地模仿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异。虽然自闭儿能够模仿动作,但是显然不能够理解这些动作的含义,这一点就使他们有别于那些发展水平接近,但是非自闭的孩子。
综上所述,以上介绍了社会性交流发展的核心能力与自闭症的关系,了解这些对于各位朋友的帮助很大,自闭症对于各位朋友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应该引起重视,及早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