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妮的天空(二)
《妮妮的天空》连载:(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壹、绪论~ 动机与目的
【1-1研究动机】
新学期开始,校长鼓励老师在教学上让老师不断的成长、学习,因此,鼓励老师们做行动研究计划,在寻找研究的主题时,我们发现了班上的新生--妮妮,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由于,这是她第一次上学,有很多的经验等着她去突破和学习。开学的第一周,我们就发现了妮妮在生活自理方面带给大家很大的困扰,因为她排斥进入学校的厕所,我们无法帮她解决她的如厕问题,因此妈妈还要帮她准备一个家中的小尿桶在厕所外面如厕,不只引起其它小朋友的侧目,而且影响观瞻;若是没有尿壶妮妮则会一直憋尿,并且也影响了她的情绪与学习。为此开学这段期间妈妈陪妮妮在教室适应新环境,而上厕所时也是妮妮妈妈打理尿桶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开始把她当作研究的对象,希望可以协助妮妮克服如厕方面的困扰,并且可以提升她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更希望经这一次的研究,老师们可以对其他自闭儿童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在往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1-2研究目的】
自闭症儿童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固着性很强、人际关系薄弱,我们希望经由如厕开始,妮妮能够接受学校厕所,并以此出发寄望她能够接受奶奶家的厕所、百货公司…..这样妈妈也不用带着尿桶到处跑,大可放心地带着妮妮出门,不用担心她会憋尿了。我们的研究目的:1.改进如厕习惯;2.恐惧袜子;3.解决进食问题,希望藉此证明自闭症的固着性是可以一步一步的修正、改善,进而扩展至食衣的住行其它各方面,以提升她的生活品质。的
此次的研究除了可以帮助妮妮解决她的问题外,在老师方面,虽然以前的教学当中,我们也一直努力的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不过并未用文字叙述出来,借此次的行动研究,我们将研究的过程诉诸文字,不仅作为整个过程的纪录,也是对妮妮和老师们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更期待这一篇小小的研究能给予其它遇到相同问题的老师作为参考。
一、文献探讨
【2-1自闭症定义】
儿童精神医学之父,美国儿童精神医生堪纳(Kanner)于1943年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一文,详细描述十一名症状特殊的儿童,其诊断后指出五项自闭症的基本症状:
1. 极端的孤独,缺乏和别人情感接触。
2. 对环境事务具有要求同一性的接触欲望。
3. 对某些物品有特殊的偏好,且以极好的精细动作玩弄这些物品。
4. 没有语言,或者虽有语言,但其语言似乎不是用来人际沟通。
5. 保留智能,呈沉思外貌,并具有良好的认知潜能,在有语言者常以极佳的记忆力来表现,而未具语言者则由良好的操作测验表现其潜能。
这个症候群,堪纳称之为「幼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im)」,简称「自闭症」,后人亦沿用之。按照现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宋维村,民81),要诊断自闭症的条件规定的比最早(Kanner)的定义宽松些,指出要诊断自闭症的要件:
1. 在三岁之前,出现人际沟通、社会互动、以及游戏三项中至少有一项的困难。
2. 有人际社会关系的障碍。
3. 在沟通上的障碍
4. 同一性、固定、僵化的行为。(宋维村,民86)
【2-2自闭症特征】
一、人际关系的障碍:
自闭症患者缺乏学习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基本社交应对的能力,因此从幼儿时期起,便可能表现出不理人、不看人,对人缺少反应、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对亲人建立亲情关系、缺少一般儿童的模仿学习、无法和小朋友玩耍、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不会以一般儿童的接受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困难。
二、语言和沟通障碍:
自闭症在了解他人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语言、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大约有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也常表现出鹦鹉式的仿说、代名词反转、答非所问、声调缺乏变化等特征。
三、行为的一致性:
自闭症儿童常有一些和一般儿童不同的固定行为或玩法,如出
门走一定路线,特殊固定的食、衣、住、行习惯,狭窄而特殊的兴趣玩法,单调反复缺乏变化,环境布置固定等,如稍有改变,就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闹。(台湾自闭症基金会)
然而,儿童期自闭症多发生于两岁半以前(30个月),对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的反应异常,通常要理解其表达的语言颇为困难,(中村哲雄、许泽铭,民82)而大部分自闭症虽然在智力测验得的智商偏低,但常保留着相当好的记忆力和空间运作能力,亦即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明显失衡的现象,部分认知能力相当正常但有关抽象思考、推理及运用的能力则有严重的缺陷。总之,自闭症是以沟通和人际关系障碍及同一性行为为特征的症候群,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症。(宋维村,民81)
【2-3自闭症之分类】
最早将自闭症分为高功能、中功能、低功能的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DeMyer教授,她在1970年代初期就已经提出这样的概念。简单的说可以考虑三个因素:
1. 自闭症严重的程度→要如何看出严重程度,可以先看他理不理人。
2. 学习的快慢→有些孩子他不太理人,但他听两遍就学会了。
3. 有没有「智能的火花」→有的记忆力很好、有的精细动作很好、有的空间概念很强,很会认路、很会拼图,也有的知觉很敏感。
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到了五岁之后自闭行为常有明显减轻或消失的现象,但其仍具有社交性人际关系的明显障碍,其主要特征行为如下:
1. 和其它儿童交往时,缺乏回报性的社交反应,譬如别人帮助他时他不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谢意。
2. 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
3. 有很多时间既没有和别人玩也没有做事情,像在沉思又像在发呆,会让别人觉得他在作白日梦,无法亲近。
4. 可能缺乏同情心或不知如何表达同情心,时常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反应,因此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对别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
5. 由于上述明显的缺陷,使得自闭症儿童很难和别人建立友谊,也使他们在社交场合做出不恰当,让人觉得怪异的行为。(宋维村,民81)
【2-4自闭儿的生活自理】
一. 什么是自理?
自理指的就是自我照顾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建立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进食:1.进食的动机。
2.改变偏食习惯。
◎穿衣:1.未能适应不同质地或只肯穿著某些衣物。
2.未能有组织的完成整个穿衣过程。
◎梳洗:1.不喜欢清洗时的感觉,特别是抹脸、洗头、刷牙等。
2.未能有组织地完成整个程序。
◎如厕:1.未能适当的使用厕所(如男生站着,女生坐着)
2.未能有组织地完成整个如厕过程。
3.未能表达如厕需求。
二. 自理对自闭症儿童有什么重要?
自我照顾是独立生活的必要条件,良好自理能力表现亦有助社交发展。所以,学习自理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习自理的先决条件:
1.模仿2.知觉3.大肌肉4.小肌肉5.手眼协调6.认知理解7.认知表达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常会因自闭症儿童学习上的障碍,而造成由家人帮忙代劳的现象,不仅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也容易养成依赖性,因此培养自闭儿照顾自己的基本能力,生活自理的训练宜从小开始。(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
【2-5什么是融合班】
一、融合的定义:
所谓的融合(inclusion),指的是将身心障碍的特殊儿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习者设计的课程和活动,必须依幼儿个别化的差异性,适度调整教学活动和教学型态,甚至改变教学策略,以符合班上每位学习者的能力,进而达到社会性及学业性整合之目标。(钟美真,民88)
二、融合有什么好处?好处如下:
1. 特殊学生成本降低
2. 代表教育系统正向的改变
3. 和同侪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 让所有人主动关心,对普通及特殊生的学业及社会性有益
5. 有机会接触较有天赋的教师
6. 能接受高品质的普通教育
三、融合班的教师具备技巧如下:
1. 既要有教普通孩子能力又要具备教特殊孩子能力
2. 必须具备较强的变通能力
3. 对孩子更须具备爱心、耐心及专业知识
4. 愿意不断接受训练及学习成长
5. 更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较多的选择权力
6. 有教学热忱、创意、理念相近
7. 同时兼顾程度差异很大的学生需求
8. 能撰写教案、编教材及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需求
对于有心走融合教育的新进教师来说,这条路的确比普通班教师或特殊班教师挑战度、困难度更高、也更辛苦,因此资深同事的建议、互相扶持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已经上路一段时间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吸收更宽更广的知识将是教师不断勇往直前的动力。
四、竹师实小学前融合班介绍:
竹师实小融合班则继承1970年代美国「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理论,让特殊孩子不在隔离的环境学习,而是回归到普通班,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目的在尊重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而融合教育(Inclusion)却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孩子,每天以小组、角落、大团体型态呈现课程,对不同特质孩子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是不一样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2普:1特的比例)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主流内,适才适所的快乐学习,了解孩子的特质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吴淑美,92)。
参、研究设计
【3-1研究架构】
我们从个案观察及特殊事件当中,找出个案--妮妮生活自理急需改善的部分,探讨当中可能的原因,在与家长共同讨论与了解当中,尝试找出可行的对策,并且加以执行,然后评估执行的效果;若策略无效我们则重新讨论、修正策略,一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个案观察 发现问题
可能原因 拟定策略
策略拟定 执行情形
评估效果 问题解决
策略无效→修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