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孩子主动性语言塑造的个案
更新时间:2008-12-05
点击数:
畅畅,女孩,5岁。畅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好,一般地老师发出指令,他会按指令完成。如:“站起来”“给我”。但他自己从不主动说话,除了叫“爸爸”“妈妈”“爷爷“。需要东西时,就拉着老师或妈妈的手,指这儿,指那儿,并发出不耐烦的声音。
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以下几个训练步骤:
第一步:弱化手势性表达
畅畅对语言的理解就是模仿别人说的话,自己有需求时不知道将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来使用。而将手势作为表达的工具,但有时老师、家人对他的满足无形中又强化了他的表达方式,助长了他的这一行为的持续。
第二步:要求对语言的模仿
做法是:在畅畅有要求时,老师先示范,告诉他该怎么说,在他重复之后,再满足他。如:畅畅想喝水,拉着老师的手,老师说:“喝水”让他重复说“喝水”。再把水给他,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用对语言的模仿代替手势的功能。
第三步:从对语言的模仿转化为主动表达
语言模仿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语音的模仿,孩子不需要考虑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只要把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就行了。而语言表达则要求孩子动脑筋考虑现在我应该说什么,这需要一定的理解力。
开始时,畅畅不知道该怎么说,老师就提示他一个字。如:“喝—”让他重复,此时是对声音的重复,老师没有给他水喝,老师继续说“喝—”后面给了他一个“水”的口型,畅畅说:“喝水”,这时马上给他水喝,并奖励他。
第二次,畅畅想喝水,老师举杯子,说:“喝—”,他说:“喝水”就马上满足他,因为这时脱离了“水”的口型提示。
几次以后,畅畅想喝水,老师举起杯子,不给他任何提示,让他说出“喝水”,说出后马上满足他,并奖励他。这其间也会出现重复,但老师坚持他没说就不满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