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回声性言语的语用功能
摘 要 回声性言语是一种特异性言语形式,常见于自闭症儿童 、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儿 童以及特异性语言儿童等群体。本文从回声性言语定义、类型、成瘾,互动价值及 语用功能等方面,对特殊儿童出现的回声性言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回声性言语 特殊儿童 自闭症 语用功能
分类号B842
回声性言语是一种特异性言语形式,常见于自闭症儿童、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儿童以及特异性语言儿童等群体。因自闭症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回声性言语,也被研究者们 公认为自闭症言语的经典特征。近年来,有关回声性言语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儿童语用理论 的研究进展,给我们从交流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回声性言语的可能。本文拟对特殊儿童回声 性言语作专题讨论,并提出针对回声性言语的语言干预建议。
1 回声性言语的特征、类型与成因
1.1 回声性言语定义
回声性言语指说话者对他人话语的部分重复,或者完整重复,有时甚至是对他人话 语语音语 调的精确重复。一般认为,回声性言语是指言语的一种形式,是对另一个人刚刚说的一个单 词或单词串的重复[1]。在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也可看到回声现象。 例如,当开始学 习说话时,儿童在指向狗之前通常就模仿或重复其父母的话语“狗”。这种回声行为被 认为 是正常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并被看作是儿童试图理解新的词汇的现象,这个现象大约在儿 童30个月 时趋于消失[2]。但儿童在3岁或4岁以后持续出现回声性言语就被认为是病理性 的[3]。
近年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因为交流经验非常有限,导致其产生自发言语能力出现困难, 出现回声性言语的频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4]。精神分裂症者不能与现实互动, 也会产生 回声性言语,他们主要产生延时性回声言语。智力落后群体也会产生回声性言语。回声性言 语曾经被看作是自闭症患者必须去除的一种不合适的行为,但是目前的研究者认为,应从儿 童认知和语言成熟过程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发展现象。从词源上探讨回声性 言语,Echolalia来自于希腊词语“Echo”,意思是“sound”,希腊词语“lalia”意思是 “ a form of speech”。把单词合在一起就变成“sound a form of speech”[5]。
1.2 回声性言语类型特征
有关回声性言语的研究告诉我们,回声性言语可以分为两种,即即时性回声言语和延迟性回 声言语。即时性回声言语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这样现象的儿童往往重复或模仿刚刚听到的所 有话语或部分话语。如问一个自闭症儿童“你叫什么名字?”他的回答还是“你叫什么名 字?” 这种即时性回声言语又被称作“鹦鹉学舌”。曾经有研究者指出,即时性回声言语 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干扰了交流和学习的有效性[6]。
另一种回声性言语是延时性回声言语,指说话者重复或模仿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听到的话语, 这种重复可能包括几分钟前、几小时前,或者几天、几个星期前,甚至是几个月或者几年前 的信息。例如一个成人问儿童:“这个周末你干吗了?”儿童回答:“不要把游泳池中的中 继线关掉。” 成人又说:“哦,你去游泳了?”儿童回应:“把护目镜戴上,然后眼睛就 不会进水。”这个例子说明,儿童使用延时性回声言语在与成人交往,他没有直接回答成人 的问题。研究者曾经认为,延时性回声言语也是一种不适当的话语,因为这个话语是儿童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听到的[7]。
1.3 回声性言语的成因
有关回声性言语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研究者们从浅层和深层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回声性 言语形成的浅层原因是:(1)说话者对问题缺乏理解;(2)说话者不能清楚地表达一个答 案;(3)说话者缺乏对语用问题的理解,即对交流方期望得到的答案不理解。对10个自闭 症儿童回声性言语的频次和语言理解力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语言理解力较差的自闭症儿 童产生的回声性言语显著多于那些语言理解力与年龄相符合的自闭症儿童;而具有较好的语 言理解能力,同时回声性言语较少的儿童,有较多比例的部分回声而非全部回声言语。他们 的常见部分回声性言语,具有表示确认或拒绝的语用功能[8]。另一项对即时回声 性言语的 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即时回声性言语发生率与环境中不确定的、信息型的事件有关,而且, 当儿童不理解语义刺激却要接受高控风格的指导时,他们使用即时回声性言语作为回应的比 例会显著升高[9]。有一个理论对儿童回声现象进行了解释:回声性患者能够理解 话轮转换 的语用功能(期望听者给予应答),但是不能提供一个合适的回答,因为他们不理解问题, 或是不能明确地表达答案。回声性言语至少可以作为提供一个应答的策略[10]。
近年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回声性言语形成深层原因的探讨。他们的研究发现,回声性言语是一 种完形语言,而完形思考或完形加工造成了完形语言的获得[11]。在Prizant对自 闭症儿童 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儿童回声性言语数量和自发性言语数量的相应变化[12] 。研究 中儿童的回声性言#p#分页标题#e#语早于自发性言语出现,并且在前两个阶段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在第二个 阶段之后,回声性言语的数量下降,而自发性言语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研究者据此认为,自 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完形语言(gestalt language)到分析语言的(analytic l anguage)过渡阶段。此外,很多研究者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强项和弱项的模式是由于其右 脑加工偏好。右脑对信息的加工通常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作为最著名 的自闭症患者,Temple Grandin把她的思考过程描述为“用图画思考的过程”。对她来说, 在回忆或学习概念“力量、权力”时,她就必须看到“权力的轮廓”[13]。因此可 以说,自闭症儿童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思考和学习。
2 回声性言语的互动价值
研究者在发现儿童回声性言语数量和自发性言语数量的相应变化之后,从儿童言语的原始意 图而不是关注于完成结果的障碍入手,对其进行意图与功能的观察、记录和推导[14, 15]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回声性言语似乎是一种“成块复制”的言语类型,但结合语境可以发 现,回声性言语在儿童与他人互动时发挥了作用。作为一种主体与事件、人物建立联 结关系的特殊方式,回声性言语对于这些使用者具有重要的意义[16]。
2.1 即时回声性言语的互动价值
2.1.1 直接交流互动
即时回声是在他者提问或者叙说的时候,儿童即重复他者的语句作为回应。即时回声性言语 的交流功能集中体现于即时回声性言语的交流意图和伴言语行为的非言语交流行为。常常表 达得模糊不清,对其理解需要依赖语境。比如:
例1:儿童在玩小汽车。
陌生人问:“你在玩什么?”
儿童抬头说:“你在玩什么?”
儿童说完,低下头继续玩玩具。
例2:儿童需要剪刀剪纸花,妈妈帮他找。
妈妈问他:“你敢用剪刀吗?”
儿童眼睛怯怯地看看剪刀,说:“你敢用剪刀吗?”
然后他拉妈妈的手,暗示她帮自己剪纸花。
例3:妈妈问:“你想吃饼干吗?”
儿童回答:“你想吃饼干吗?”
他边说边伸出小手,妈妈拿了饼干给他。
例1中的儿童抬头并给予回答,说明儿童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对互动对方的发起给予回应。虽 然他回应互动并没有提供新信息,但保持了互动交流的交互作用。其他例子中的儿童使用回 声性言语回复母亲的问话,伴有理解了母亲的问话而产生的适切非言语行为——眼神或动作 ,表明儿童虽然使用的是即时回声性言语,但他回复妈妈问话同时表达了新的信息,表明他 不仅对物体或他人的行动有反应意图,并且能够针对性地提出要求。这些例子中儿童使用的 即时回声性语言,虽然在互动的结果上存在障碍,但作为互动的行为是产生了作用的。
2.1.2 间接交流互动
某些即时回声性言语从表面上看并不具有交流价值,但它发挥辅助认知和自我管理的作用, 间接上保持了互动过程的交互作用。
例4:妈妈对身边的儿童说:“给妈妈拿一个苹果。”
儿童眼睛看着妈妈小声说:“给妈妈拿一个苹果。”
然后儿童转身向屋角的苹果箱走去,边走又小声念着:“给妈妈拿一个苹果,给妈妈拿一个 苹果。”
例5:儿童在活动室中拿起玩具用力折打,教师说:“不准打玩具!”
儿童没有立即停止,他边打边说:“不准打玩具!不准打玩具。不准打玩具。”
他越打越慢,然后停止了。
这里的儿童通过重复对方的问话,对听到的指示语言进行理解并回应,这样的即时回声性言 语是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加工辅助现象。从人际互动的角度看,通过认知辅助加强对 互动现状的理解,是儿童能够利用并调动更多心理能量进入交流层面的反应。
2.2 延时回声性言语的互动价值
2.2.1 直接交流互动
《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延时回声性言语往往反映出说话者经历过的事件,或是无意中听到的会话,也有可能是重复 电视节目、录像或书目阅读中听到的对话。从交流的角度比较即时性与延时性两种回声性言 语,我们会发现后者有更多的交流意图,但意图似乎更加不清晰。理解延时回声性言语的关 键,不仅在于对语境的详察,还在于对个体日常行为的极度敏感性和对其言语表现的熟悉度 。
例6:老师问儿童:“你喝东西吗?”
儿童:“妈妈说星期一去。”
老师:“想喝娃哈哈吗?”
儿童:“今天你喝了没有?娃—哈—哈—?”?*
老师拿了娃哈哈给儿童,儿童愉快地开始喝。
例6中儿童的回答“妈妈说星期一去”和对方的问话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作为立即的应 答,说明这个儿童具有回答问题的交流意识。当老师问“想喝娃哈哈吗”时,儿童以“娃哈 哈”相关广告歌进行回答,表明他是在理解的情况下以相关的信息进行回应。话语向对方提 供了新信息,表达了这个儿童愿意喝娃哈哈的愉快情绪。这些新信息明显与当前的情境相关 ,显示有较强的交流互动意义。
例7:儿童:“你想喝果汁吗?”
妈妈:“你是想喝果汁吗?”
拿了果汁给儿童,儿童愉快地开#p#分页标题#e#始喝。
例8:儿童看见爸爸把袜子放在桌子下面,
他露出嫌恶的表情,说:“我说过一百次了!我告诉过你不要乱放你的袜子!”**
爸爸立即把袜子收好,儿童满意而去。
例7中的儿童回忆以往自己喝到果汁的对话情境,因此想喝果汁时,他提取该有效情境中的 一个互动元素“你想喝果汁吗”,以复述这个元素的形式发起交流,提出自己的要求。例8 中儿童看到爸爸乱放袜子,回忆起在相关的情境中妈妈的反应,他以重述妈妈的话语作为表 达情绪和提出要求的方式。这些语境中的延时回声性言语表明,这些回声性言语儿童虽不能 从以往的情境中精确提取言语信息,但能够理解言语情境并以相关信息发起新的交流。尽管 这些相关信息在当前情境中存在相似性错位或者结构性错位的问题,但仍然起到了主动开展 互动交流的作用。
例9:平时豆豆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大哭大叫。但有一天,早上爷爷来送豆豆入园的 时候,豆豆没有哭,老师说:“今天来没有哭,豆豆真乖!”过了一个小时左右,老师请小 朋友自由游戏,豆豆走到老师身边说:“今天来没有哭,豆豆真乖!”
豆豆由于早上入园时的进步被老师表扬。之后她以此事向老师发起互动,交流动力来 源于纯粹的人际互动的乐趣。比之前例中儿童所发起的“你想喝果汁吗”,豆豆的延时回声 性言语具有更为明显的互动意图:前者的交流关注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者的交流是社会性 的互动。
2.2.2 间接交流互动
和即时回声性言语一样,延时回声性言语同样存在大量从表面上看并不具有交流价值,但间 接上保持了交互作用的言语现象。相对即时回声性言语来说,这一类延时回声性言语的交流 意图体现得更强烈,因为它往往带有针对性的新信息提供,表达了较为明晰的观念。
例10:教师:“开始吃饼干啦!”
儿童:“吃完饼干要擦手。”
(老师平时在小朋友吃完饼干常这样说。)
例11:教师问:“你想玩吗?”
儿童轻轻地对自己说:“我要小熊,小熊。”然后对教师说“我要小熊。”
儿童通过重复以前听到的或者自己所说的话,对于相似情境中互动进行回应,表明这些回声 性言语使用者至少已经开始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并且能够尽量给出适切的反馈。只是他们从 以往的情境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有困难,造成了这种似乎游离于现场的延时回声性言 语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交流意图的产物,因此它的功能具有互动交流 性质。
3 回声性言语的语用功能
早期的研究认为,回声性言语是不能运用于现实交流,因为说话者表面上看是使用了单词与 句子,却不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在使用[17]。假定自闭症儿童在介绍任务时用回声性 言语来替 代执行任务,就不太可能进行学习,由此回声性言语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流无用,必须去 除或纠正[18]。把回声性言语当成完全无用的消极语言现象处理,所以在自闭 症干预 中出现了各种“纠正”的方法消除回声性反应。但是,这种遏制策略似乎并未起到良效 ,回声性言语使用率下降或未下降,并未出现被合适的言语取代的期待结果[19]。 近年来 ,不少研究者开始重新思考回声性言语的价值,“有用论”的观点认为,在回声性言语和合 适的言语之间,有可能存在功能的联结。
3.1 从语用交流行为的角度看回声性言语的功能
研究儿童语用交流行为(communicative act)的人们认为,交流时所运用的语言在说话者和 听话者之间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水平层次上进行分析[20]。第一个水平层 次是语言 所表达的交往倾向,即说话者要表达的社会交往意图,比如是“讨论”当前关注的问题呢, 还是“协商”下面要进行的一个行动。第二个层次是语言运用所采用的言语行动形式,也就 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倾向,比如同样是“讨论”,用“陈述”的形式 还是用“疑问”的方式与对方说话?“协商”的时候是用“肯定”的形式,还是用“否定” 的形式来作应答,甚至可能是用“婉拒”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说,由说话者 的愿望倾向以及所采用的表达形式所构成的语用交流行为,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产生一 种语言内部表现行为的力量,对交流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语言交流行为的角度看回声性言语 ,我们可以发现回声性言语具备着影响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功能。
3.1.1 回声性言语具有表达基本交往愿望倾向的作用。研究儿童语用交流行为,我们认识 到 ,儿童是否有基本的交往愿望倾向,是他们发展交流行为能力的基础。当我们跟自闭症儿童 说话的时候,尽管他们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给予了即时回声性言语,我们仍然可以看 到这个自闭症儿童作为交流的一方,在交流过程中呈现的基本愿望和倾向。如果我们认同社 会心理语言学学者们的观点,儿童与人交往是他们语言学习和发展的源泉[21],那 么毫无 疑问的是,尽管回声性言语是在用不恰当、不合适的言语回应对方发起的交谈,但是这样的 回应已经比不接应或者不理睬的状态进了一步。回顾正常儿童语言发#p#分页标题#e#展过程,我们也会发现 这是交流行为发展的起点现象。
3.1.2 回声性言语具有核心交流倾向类型的功能。在儿童语用交流行为的目录中,早期儿童 频繁使用的是三种交往倾向类型:吸引交流对方的关注;协商即刻进行的活动;讨论当前关 注的问题。这三种表达儿童基本交往意图的交往倾向类型,会随着儿童交流行为的发展而逐 步产生变化,比如,“吸引交流对方关注”的类型使用会随着儿童交流行为的发展和成熟而 逐步减少,而“协商即刻进行的活动”和“讨论当前关注的问题”则有伴随儿童交流行为发 展而逐步增加的趋势[22,23]。分析回声性言语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特殊 儿童回声 性言语往往使用于两种场景:一是用于回应交流对方发起的问题、提议,二是呼唤交流对方 的关注。尤其是后者,正常儿童伴随语用交流行为发展逐步递减的“吸引交流对方关注”类 型,在特殊儿童回声性言语中存在,同时起着一定的引起和保持交流过程的功能作用。
3.1.3 回声性言语具有促进学习运用言语行动的作用。如我们所知,儿童在学习语言和进 行 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同交流倾向,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越 来越强的交往功能。这就是语用交流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所采用 的言语行动形式,也就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倾向。回声性言语从表面 上看,是错误使用不恰当言语行动进行交往的问题,但是考虑儿童语言运用发展的早期开端 亦有同类试误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回声性言语对特殊儿童学习使用正确合适的言语行动起着 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关研究曾经发现,在正常儿童群体中,早期有回声言语现象的儿童的词 汇测试普遍好于没有回声现象的儿童,因此认为回声反应可能是理解言语的潜在的积极方式 [24]。而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出现新异的言语刺激时儿童的回声 性言语 会增加,说明回声性言语可能是对于新异环境语用压力的一种应对策略[25,26] 。此外, 实验表明有回声性言语的儿童极易于对问题和命令产生“回声”[27]。问题和命令 是显著地需要回 答的话语,自闭症儿童更多地对于这两个方面出现回应,说明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两类语句有 更高的回应要求。在这些儿童还没有学会如何用合适的言语行动回应时,他们使用了 不合适的回声性言语,这种言语即是在用一定的言语行动进行交流,因此本身就具有 交流功能。
3.2 从语用会话技能的角度看回声性言语的功能
近年有关儿童语用发展研究的一个进展,是研究者开始将儿童语用发展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从儿童语用交流行为(communicative acts)的习得、儿童会话技能(conversation skill)的 发展和儿童话语策略(strategies in discourse level)的掌握探讨完整的语用发展过程 [28]。儿童会话技能被视为语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人并不是生来就会 谈话的。作 为人们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基本方式,谈话需要参与者具有共同的有关语言表述的认识、 态度、情感和能力,并且在运用语言表达时分享共同的规则[29]。尽管回声性言语 难以构 成有效会话组成部分,但是在使用回声性言语交谈的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回声性言语的 使用对于他们会话技能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3.2.1 回声性言语的会话接应作用。任何谈话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共同构成交谈情境。谈话 是 一种多样式的交流途径,每个人在说话中都可能处于某一特定的角色地位。可以由一方发起 ,另外一方接应;而接应方的交流内容,又可成为延续话题的进一步发起。掌握这种交流方 式属于一个语言运用的感悟过程。因此,当儿童使用回声性言语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认为这 是他们会话意识决定的接应状态。无论是即时回声性言语还是延时回声性言语,均具有接应 会话保持交流的作用。
3.2.2 回声性言语的话轮交替作用。谈话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参与者轮流谈话,要求交流双 方 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发表个人意见。两人交谈需要一一对应地轮流说话,多人交谈便要求 按潜在顺序逐个说话。因此,轮流交谈的习惯成为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会话技能的一个方面。 对于回声性言语的使用者来说,表明他意识到对方在向自己做对话邀约,并立即积极进入了 话轮,表达了交流的倾向。即时回声性言语是不理解交往倾向和内容的反应,而延时回声性 言语则有可能是理解交流倾向,但不能以恰当言语回应表达的反应。这种话轮意识是语用之 会话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之一,和共同注意一样同属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3.2.3 部分回声性言语具有发起和转移话题的作用。对学习交谈的儿童来说,发起话题不 是 非常容易的事情,而谈话过程中转移话题寻找新的交谈内容也有一定的难度。那些有着回声 性言语的儿童,有时使用回声性言语作为发起交流互动的方式。比如,一个叫丹丹的儿童走 到成人面前说:“ 丹丹是个有趣的名字。”这个儿童没有像人们惯常打招呼那样说:“我 是丹丹”,而是采用延时回声性言语来作为他发起交流的方式。另一个例子是,一个有回声#p#分页标题#e# 性言语的孩子在跟另一个孩子讲话。他看到了谈话对象同时在往地板上扔纸,就转换话题说 ,“我告诉你多少次不要那样做了?我告诉过你1000次了。现在就出去。我要数3了。1-2-3 ”。这样的话语是延时回声性言语,但是具有转换话题的作用。
有关自闭症儿童语言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回声性言语是自闭症儿童由缄默无语期到明显具有 语言知识的过渡时期,是他们在新而陌生的情境藉此语言型态与事件建立联结关系的方式 [30,31]。自闭症儿童的延时回声性言语中包括大量主动性内容。比如,要求、呼 唤、指引他 人、提供信息等等。即使是回声性言语,自闭症儿童在运用的时候也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 调整,存在自身运用的积极主动性特征,是按照自己的语用规则进行语言运用的阶段现象。总之,分析回声性言语的语用功能,我们可以认为,回声性言语虽然是不恰当不规范的语言 运用,但它是特殊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语言现象。对部分特殊儿童来说,回声性 言语具有积极的学习和发展交流能力的作用。认识回声性言语的功能意义,我们可以在特殊 儿童语言教育中采用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给特殊儿童提供更适合其需要的语言干预。
参考文献
1 Fay, W H. On the basis of autistic echolalia. Journal of Communica tion Disorders , 1969, 2:38-47
2 Van Riper , C . Speech correction . Englewood Cliffs , NJ : Prentice Hall , 1 9 63 . In Charlop M H . The effects of echolalia on acquisition and generalizati on of receptive labeling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 sis , 1983 , 16 ( 1 ) : 111-126
3 Ricks D M, Wing L .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 and the use of symbolsin normal and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and Childhood Schizophrenia, 1975,5 : 191- 221
4 Patrick R J,Prizant B M.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w ho use echolalia.In Kathleen Ann Quill (ed.), Teaching students with autism:stra tegie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New York,NY:Delmar PublishersInc.,1995.105-132
5 Haris N K.[Puterakembara]echolalia.http://www.puterakembara.org/archives10/ jurnal.shtml,2004-11-25
6 McEvoy R E , Loveland K A , Landry S H . The functions of immediate echolali a in autistic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 opmental Disorders, 1988 , 18 ( 4 ) :657-668
7 17 25 Schreibman L , Carr E G . Elimination of echolalic responding t o quest ions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a generalized verbal response . Journal of AppliedBehavior Analysis , 1978 , 11 : 453 - 463
8 Roberts , JM . Echolalia and comprehens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 Journalof Autism Development Disorders . 1989, 19 ( 2 ) : 271 - 81
9 Violette J , Swisher L . Echolalic responses by a child with autism to four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sociolinguistic input .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Research , 1992 , 35 ( 2 ) : 139 - 147
10 Creaghead N . Therapy Strategies for Echolalia .http://www.speechpathology.com/askexpert/displayquestion.asp?question id=101.2004-12-13
11 12 14 30 Prizant B M .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in autism: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 whole ” of it .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 ng Disorders , 1983 , 48 : 296-307
13 Grandin T . Thinking in picture .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Inc,1996. 1 -28
15 Schuler A L . Eeholalia: iss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 Journal of Speec h and Hearing Disorders 1979 , 44 : 411-434
16 31 Tiegerman E .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3rd).N Y: Macmillan , 1993.
18 Howlin P. The hom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 1980 . In Delayedechola lia in autism : some observations on differences within the term . Child : 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 , 1981 , 7:331 - 345
19 Fay W G,Schuler A L . Emerging language in autistic children. In Dyer C,Ha dden A J . Delayed eeholalia in autism: some observati ons on differences within the term . Child : care , health and development , 198 1, 7:331-345
20 28 Ninil A , Snow C E . Pragmatic development. Bouldwe , CO : Westview Pres s, 1986 . 1 - 20
21 Snow C E . 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In MacWhinney B(eds).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 NJ : Lawrence #p#分页标题#e#Erbaum Associ ates, 1999. 257-276
22 Snow C E , Pan B A , Imbens-Bailey , A,et al. Learning how to saywhat one mean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s speech act use . Social Devel opment, 1996, 5: 56 - 84
23 周兢. 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 汉语儿童语用发展研究给早期语言教育带来的 启示. 学前教育研究 , 2002 , 3 : 8 - 10
24 Fay W H , Butler B V. Echo reaction as an approach to semantic resolutio n .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 1971, 14: 645 - 651
26 Carr E , Schreibman L, Lovaas O L . Control of echolalia in psychotic child re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5, 3 : 331 - 351
29 周兢,余珍有. 幼儿园语言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0-151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cholalia 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ZHOU Jing LI Xiaoyan
(School of Pres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 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Echolalia is a form of atypical language, which isquite common amongchildren with language difficulties, such as autistic children, mentally-retarde d children, late talkers and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This ar ticle ana lyzes special children's echolalia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s definition, c ategories, causes, interaction value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Key wordsecholalia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utis m pragmatic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