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儿童教育的个案研究
一、 研究目的
行为障碍儿童指儿童的行为在轻度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因此,它是一种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行为障碍不仅影响被试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而且妨碍自身的学习活动的进行以及智力功能的发挥。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胆怯、恐惧、畏缩、妒忌或攻击性行为及偷窃行为等等,都是儿童期生活不正常或教育不当而产生的行为障碍的征象。如果他们被家长或教师忽视而不能及早防治及纠正,日久成习,就会变得严重的行为障碍。如何进一步理解行为障碍儿童的本质,让被试改掉偷窃的不良行为,是本课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 被试基本情况:
卢君茹,女,9岁多,智商63,患有多动症。2002年入学,入学前曾在
普小一年级就读两个月,因其非常好动而被停学。其性格较任性、固执,整天乱冲乱撞。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说话口齿清楚。父母离异,与父生活,其父患有轻度智力障碍,因从小缺乏家庭教育,令被试养成偷窃的恶习,常随手拿走同学或老师的文具、饰物等,只要是喜欢的,就会偷走,有时一天就出现多次,而且很不老实,屡教不改。
三、 研究内容、方法
对被试的研究方法是把学校教育训练与家庭教育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被试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其人格的正常发展。针对被试的偷窃行为,教师制订了个别教育训练计划,对其偷窃行为予以矫正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被试爱惜物品的良好行为。
(一) 针对被试的偷窃行为,教师制订了个别教育训练计划,分三个
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被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让被试观看偷窃案件的录象,使其知道自己的行为与该录象的性质相似,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这种策略通常可以促使儿童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被试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观察偷窃者的行为,知道偷窃的后果,对其本身能增加一些控制行为的作用。
第二阶段:通过强化训练培养被试改掉偷窃的不良行为。教师利用增强物、模仿法、家庭配合法等行为矫正方法对被试进行训练。
增强物法:如果一种增强物是某一特定个体所喜爱的就成为正增强物。先观察了解被试为什么要拿同学的东西,因被试特别喜欢打扮,但由于生长在单亲家庭里,父亲不了解女儿的正常需要,于是被试见到同学或老师漂亮的饰物时就去偷。针对被试这种情况,教师利用正增强物制订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以帮助被试改正不良习惯。首先教师给被试设立一个本子,每天都记录被试的行为情况,包括是否偷窃以及次数、物品名称。然后跟被试约定,每周给她10颗星星,每偷窃一次扣1颗,如被试在一周内能剩下5颗以上的星星就有物质的奖励。如饰物、食物或文具等。如在这过程中,被试的星星全被扣掉,就每周扣发奖品一份或停止活动一次。通过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师的要求更严格了,同样每周发给被试10颗星星,每偷窃一次就扣2颗,如被试在一周内能剩下6颗以上的星星就有物质或精神奖励。待再过一段时间后,同样每周发给被试10颗星星,每偷窃一次就扣5颗,如被试能剩下5颗星星就奖夹子和精神奖励,如一颗也没扣就奖手表。
周次 |
要求 |
实际次数 |
物质奖励 |
精神奖励 |
第一周 |
向被试发放10颗星星,只要出现一次偷窃行为就扣发1个。累积5颗就有奖。 |
8 次 |
橡皮一块 |
|
第二周 |
向被试发放10颗星星,只要出现一次偷窃行为就扣发2个。累积6颗星星就有奖。 |
7 次 |
尺子 |
√ |
第三 四周 |
向被试发放10颗星星,只要出现一次偷窃行为就扣发5个。两周累积5颗星星就有小奖,没被扣就有大奖。 |
1 次 |
夹子 |
√ |
模仿法:鼓励伙伴强化和忽视行为障碍儿童。伙伴是被试行为的出色塑造者,在一定年龄水平,伙伴是恰当或不恰当行为的最好强化者。因为被试的性格较好胜,爱与别人比赛,尤其是被试的好朋友梁韵仪,所以教师利用班会和晨会,多树班里的好人好事,使其他学生成为被试的行为塑造者,并通过这个方法,让其能把注意力转化到学习和体育锻炼上来。在这过程中不断强化被试的良好行为。
家庭配合法:为了更好地监控被试的行为,教师制订了家庭联系本,要求其父配合教育,每天把被试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一旦发现其偷邻居的物品,立即进行教育,对其在校在家都起到约束的作用。
每 周 表 现 第 周
日期 |
在校表现 |
在家表现 |
一周小结 |
第三阶段:对上一阶段被试的表现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及存在问题,以便下一步的改进。
(二)、培养被试爱惜物品的良好行为。
1、 让被试学会爱惜自己的物品。因为被试对自己缺少的物品、食物特别
向往得到,才会去拿同学的来满足自#p#分页标题#e#己。所以让被试学会珍惜和保管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从家长处得知被试书包里有些什么后,每天放学前老师都检查其书包,看看被试有没有丢失东西的同时有没有多拿别人的东西,如表现良好就马上加以表扬。
2、 故事法:故事是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教师多跟学生讲有关爱惜粮
食、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故事,有助于学生从中形成“心镜”,从而对故事的主人翁进行模仿,一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榜样法: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应多与家长联
系,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是一致的。要明白“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贪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并且要求被试怎样做,老师和家长必定先要做好榜样,这样时间长了,被试就会潜移默化,把偷窃行为改掉。
4、 强化法:让儿童担当一定的领导角色,如安排被试帮助其他孩子寻
找丢失的学习用品,或让被试帮助老师做一些工作。 这样对年龄小的儿童较适用。因为帮助别人寻找丢失物品,会让行为障碍儿童感受到被人偷窃后的着急心情,使之今后拿别人东西时都会想到别人的这份着急的心情,从而偷窃行为得到了控制。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可让被试谈谈帮助别人的感受,以起到强化行为的作用。
5、 运用德育教育效应,树立其正确的法制观:利用学校德育教育与学
校法制墙报相结合,集体和个别的有机结合。教师利用班会,带领全班同学到操场上学习法制宣传墙报的内容,先让学生观看,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汇报通过观看学到什么,让每位学生都说一说,也让被试说一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目的是用大家的力量来帮助被试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加强法制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另外,结合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举办的每月“争星”活动,培养被试争优的观念,鼓励其争取“守纪星”、“好学星”、“文明星”、“体育之星”等荣誉。当其有进步马上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上进行全校表扬。
四、训练效果
1、 通过实施个别教育训练,被试由训练前每天都拿同学东西3—4次,
训练后能在2—3周内只拿1—2次,到目前已完全改掉恶习。现在被试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懂得与教师讲,待老师在被试有进步时适当地奖给她,同时被试也会珍惜自己的物品。
2、 通过对行为障碍儿童行为矫正目标的确立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训
练方法,被试在偷窃行为上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能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五、体会:
1、对行为障碍儿童的行为训练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复进行
强化训练,使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良好行为才可以形成。
2、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必须找准适合儿童的“强化物”,适时适当地
使用。
3、 要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个体心理、生理的特征,为每一位
特殊儿童专门制定一份计划。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用增强物法与家庭相配合,结合学校的法制教育对被试进行影响,使之明显地进步,收到较好的效果
4、将行为障碍儿童的训练与其他智障儿童的训练放在一起进行,虽然收了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行为障碍儿童的行为反复性强,今后仍需根据被试的表现,不断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
导,并及时发现其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