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口语低幼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初探
更新时间:2004-08-17
点击数: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表达工具,语言能力是人类重要的能力之一。在人的一生中,从出生到3岁左右是人语言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会对人的整个智力结构起很大的作用。孤独症是一种始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性全面发育障碍,通常在幼儿二岁半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语言发育迟缓、偏离、甚至没有口语,是孤独症的显著特征之一。
无口语的孤独症儿童包括
(1)语言发育延迟,到两三岁或更大一点也没有发展出语言;
(2)曾经有口语,但2岁左右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完全不会讲话两种类型。
正常儿童通常在3岁左右便入园入托接受幼儿教育,而孤独症儿童往往因为语言表达障碍被拒绝在幼儿园大门之外。那么,对于无口语的4岁以下低幼龄孤独症儿童应该怎样训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这是低幼龄孤独症儿童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焦点。笔者就南宁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培智学校2名无口语儿的低龄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安排、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为期1年半(2002.3-2003.5)的跟踪训练,从中探索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
二、案例介绍与分析
男孩甲,1998年11月出生,2002年3月初入学时3岁3个月。入学时表现为不会用语言表达,想要什么东西就拉大人的手;对旁入呼唤充耳不闻,对来人视而不见;多动坐不住,经常发脾气。孩子父亲反映,在家高兴时会唱歌,但不会跟人说话。入学第一周观察,教师要其唱歌或模仿着唱歌,他不能跟着唱,但在他自己玩得高兴时,偶尔会唱出几句歌词。学业能力测试情况为:简单的一步指令,如“拿”、“放”、“给”不能完成;简单的动作模仿,如“拍”、“敲”不能完成;拿物品、卡片做语音刺激时不会模仿发音;不会拿笔画杂乱线;精细动作较好,喜欢用硬线穿大珠子、自己拿木锤敲打木桩。
女孩乙,1999年2月出生,2002年4月入学时3岁2个月。入学时表现为无主动性语言,自发性的叽叽咕咕乱语多;偶尔会说出一两句广告词,老师要求其再重复时则不会模仿说出;别人呼唤其名字无反应。妈妈反映,孩子在小时候曾会叫“爸爸”、“妈妈”,有一点简单的口语,但现在消退几乎没有了。入学第一周观察,有刻板行为,如自身旋转,坐下必须脱鞋子;经常大发脾气,有咬人现象;游戏时不会模仿别人。学业能力测试情况为:简单的一步指令,如“拿”、“放”、“给”,在手势辅助下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模仿,如“拍”、“锤”、“摸”不能完成;拿物品、卡片做语音刺激时不模仿发音;不会拿笔画杂乱线;精细动作喜欢拿木头刀切水果;可以静坐,但坐时嘴巴无意识乱语太多。
男孩甲和女孩乙都属于没有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男孩甲是语言发育延迟,已经3岁多仍未发展出口语,他偶尔会哼一两句歌词是在其兴奋状态下瞬间爆发,当要他再唱一遍他无法唱出。这种现象表明,男孩甲有潜在语言能力。女孩乙曾经有过少量口语,但到2岁左右便出现语言障碍,并逐步退化,其语言障碍发生较早,语言退化时间不长。男孩甲和女孩乙尚有可能恢复发展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前提是必须及早进行系统的个性化语言训练。
三、训练内容及安排
无口语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且伴有智力缺陷,理解能力较低。因此,其语言训练任务重,难度大。一般应分为语言前期能力训练、模仿发音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3个训练阶梯。
(一)语言前期能力训练。这是专门为无口语中的低龄孤独症儿童说话作准备的语言相关能力训练,这一阶段是训练孤独症儿童在学会用眼睛去注视物品并学会与训练老师对视、用手指认想要的物品、听懂简单一步动作指令(如“拿”、“放”、“给”等)、学会安静坐好的基础上,重点训练模仿动作能力。
培养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年理解并学会有意识的模仿,是诱发其发展口语最关健的第一步。模仿就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模仿,孩子就不能学习适应他的文化所必须的语言和其他的行为方式。前苏联心理学家淮果茨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模仿在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们尤其会带来人类的智慧才能,并引导儿童走向新的发展水平。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经常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对外界回避,社会交往的障碍使他们学习模仿具有特殊困难。在男孩甲和女孩乙练习模仿动作阶段,老师首先从模仿粗大动作入手,如拍手、跺脚、摸头、指鼻子等。这些简单的粗大动作模仿,可以帮助其在大脑中建立起有意识跟他人学习的想法,明白自己应该象老师或他人那样做,学会注意他人并经过大脑思考后模仿去做。粗大动作模仿基本学会后,接着进行使用物品模仿,如拿梳子梳头,假装拿杯子喝水。第三步是做手部精细动作模仿,如点手指,伸手指,食指,拇指做V状,双手手指碰触等。第四步是嘴动作模仿,如张嘴、伸舌头、上下打牙齿等。
(二)模仿发音训练。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发音障碍,其实大都不是他们发音器官有器质性障碍,主要还是嗓音的运用问题。在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嘴部动作模仿比较娴熟后,让孩子同时学会理解他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如吃的食物、玩具、动物、家用电器的名称。在孩子练习婵娟前学会理解几十个名词非常有必要,因为语言的理解能力要先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否则孩子的说话会变得毫无疑义。
模仿发音训练阶段强调运用正强化手段,给予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丰富的语言刺激,培养他们学说话的愿望和兴趣。因为两个孩子年纪小,老师每次做一对一单独训练时,总昌先让孩子挑选喜欢的玩具,老师融人其中,成为孩子的“玩伴”,先跟他一起玩,在玩中做语言刺激,充分诱导、调动其内驱力,让他在自己很想说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蹦出“语言”。如男孩甲,他非常爱吃棒棒糖、水果,喜欢动物玩具及其卡片;女孩乙,一度非常迷恋一年级语文上册一书,老师将这些东西既作教具又作强化物,在具体的语音刺激中采取“3遍5秒制”方法,即每个单字、词、短句一般重复念3遍,每次间隔5秒钟。如拿着“鸭子”教具,念“鸭子——鸭子——鸭子”,这时先不强求孩子跟读,由于孩子已经经过语言前期训练,稍微能注意到教师的嘴巴在动、发出声音,他自己也会尝试跟着老师去做。对女孩乙,老师针对其叽叽咕咕乱语多,急躁多动的特点,没有简单地从行为上制止她,而是花了2个月时间学会和她玩,如使用物品模仿,假装干杯,切水果;在粗大动作、手部动作、嘴部动作模仿较好基础上,教她亲吻妈妈时发出声音,并结合教她发双唇音(b、p、m)。随后,利用她迷恋一年级语文上册一书,转入突破模仿说短句,诱发出“摸一摸”、“搓一搓”等短句。
(三)语言表达训练。让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学会模仿发音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鹦鹉学舌般的仿说并不代表孩子真正有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的模仿发音比较稳定后,我们不应太着急要求孩子很快地增加表达性词汇,而应该做大量的帮助孩子学会思维的训练。如培养孩子对物品、对活动、对人产生兴趣;注重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帮助孩子积累理解性的基本词汇。语言表达训练的第一阶段重点放在理解与反应,让孩子多听、多接触事物,大量接受语言信息,并注意孩子在仿说词语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教孩子仿说“摸摸脸”时,应带着孩子边做边说。第二阶段重点是积累名词词汇,掌握食品、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动物名称等词语。在选择词汇时应注重先选择孩子最感兴趣、熟悉的词汇,然后逐步过渡支不太熟悉、生疏的词汇,还可以利用部分孤独症孩子对文字图形的刻板记忆强、视觉优势的特点,在教名词时配上文字卡片。第三阶段侧重提示孩子进入主动表达,这一阶段引导孩子与他人“互动”地沟通。
四、训练结果
由于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老师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细心观察、揣摩每个孩子,寻找对每个孩子不同训练的切入点,做到了个别训练计划的个性化训练,收到了较显著的成效。如男孩甲,他入学训练的第一个月末,就出现延迟模仿,即上课时教他念“鸭子”等名词,他没有立即跟随说,但到了晚上,自己玩的时候说出来了;第二个月,对他喜欢吃的水果类名词,如香蕉、葡萄等,他已能做到即时仿说。到第三、四个月,他语言进步越发明显,老师说出各类名称和短句时,他也跟着模仿说出来,如,“给我**”、“我想要**”。到第5个月时,孩子见到熟悉的物品名称时,已经学会用手指着主动说出来了。女孩乙,在入学第2个月时能够延迟模仿学出常见物品名词;第3个月时利用她迷恋一年级语文上册一书,诱发出“摸一摸”、“搓一搓”等短句;到第4个月末,可以仿说“我要妈妈”、“哥哥打鼓”等短句;老师出示卡片或实物提问“这是什么”时,她已能清晰地说出来了。随后,2002年秋季,我们又重点对他们进行了语言理解与表达通报一系列密集式训练。对男孩甲,我们利用其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选择大量与他生活相关的名词卡片进行模拟情景教学,并利用字句来让他回应别人问话,在识字的基础上将其带入阅读理解阶段。对女孩乙,则利用她喜欢动手玩的特点,让她在玩假想游戏中做大量的对话练习,玩句子变换游戏,对一个意思用几种表达法轮流说出来。
五、训练体会
(一)早发现、早训练,收效好。孤独症儿童虽然至今病因不明,但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与患儿的脑部神经生理损伤有关,而且患儿脑部神经生理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发生了。从语言心理学、医学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语言障碍一般是由于大脑左半球损伤引起的。在童年早期(出生到4岁),儿童大脑的神经细胞还在发育过程中,大脑功能一侧化(即大脑一定的功能主要由一侧大脑半球控制)还未形成,大脑两个半球都有发展语言功能大致相同的潜力,但由于联系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大约到4岁时,胼胝体可能成熟到足以完成其联系的功能;4岁后,由于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加工装置有了惊人的发展,开始显示其语言能力优势,大脑右半球的语言能力开始受到抑制,但并没有丧失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语言处理功能主要由左半球承担,左半球是语言优势半球。
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愈早愈好。目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康复训练期是3——6岁。上述男孩甲和女孩乙训练前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如果从语言障碍康复教育训练角度来看,从孤独症儿童发现其无口语症状至4岁之前是佳康复训练期中的关键阶段。
(二)语言训练应该了解个性,掌握技巧。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其诱发训练过程需要围绕孩子的兴趣,想孩子所想,说孩子想说不会证券交易的话,并运用正强化鼓励孩子调动内在因素,让他们大脑中建立起“我要说”的强烈愿望,从而突破语言障碍瓶颈。语言训练老师应该学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说出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孩子每天在校学习、训练后,回家是否复习,复习情况如何,孩子情绪如何,等等。语言训练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沟通孩子学习训练情况和情绪变化情况,语言训练老师只有融入低幼龄孤独症儿童内心的“孤独世界”,学会想孩子所想,明了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创造机会让孩子爆发出语言。当然,从语言的模仿到真正的语言表达尚有一段很长的路,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无口语的低幼龄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这对于孩子及其父母来说,都是他们生命中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