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幼儿对他人面部表情认知的实验研究
概要
为找出影响自闭症幼儿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的相关因素,并以此作为今后进行教育干预的参考依据,选取了6名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的自闭症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幼儿更易识别喜和悲的表情,难以识别“惧”的表情;对婴儿的面部表情的认知优于卡通人物;表情提示的方法使他们更易认知他人的面部表情。在“表情提示”条件下,自闭症幼儿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都优于“语言提示”条件,指认的随意性也更小。
关键词:自闭症幼儿 面部表情认知 基本情绪 语言提示 表情提示
1.问题的提出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认知,是儿童进行情绪认知的起点和重要的切入口。这种认知也是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一个窗口。因此,要研究自闭症儿童,特别是处于心理发展初级水平的自闭症幼儿的情绪认知的特点,当以此作为研究的一个聚焦点。
自闭症儿童研究的开拓者Kanner在1943年就提出了自闭症儿童有“先天性的情绪接触障碍”之说[1]。研究者们为印证Kanner的理论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中有一个重要论点,即认为自闭症儿童难以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对他人的情绪等方面的意识特别薄弱[2]。Hobson还进一步提出了自闭症的“情绪认知障碍论”[3],由此引发了一批就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组间研究,即把自闭症儿童与身心年龄相近的正常和弱智或有广泛性发展障碍的儿童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上,与身心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甚至是弱智儿童之间都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弱智儿童大都能根据人的面部表情来进行分类,而自闭症儿童则大多数根据人所戴的帽子来分类,他们对人的不同面部表情几乎没有给予任何注意[4];5-16岁的自闭症儿童在对面部表情进行配对和判断表现愉快情绪的面部表情这两个实验课题中,成绩都明显劣于唐氏综合症儿童和正常儿童[5]。
但也有的组间研究表明,5-7岁自闭症儿童在给录象带的人物表情与照片人物的表情进行配对时,不管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实验条件,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6]。
除了组间对比研究之外,则是限定在自闭症儿童内部的组内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极不平衡,一般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甚强,但对带有情绪表现的面部表情的视觉认知能力偏低[7],即使是年龄较大的高机能自闭症儿童,也很难通过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内心期待和想法[8],对“喜”、“悲”等基本情绪大都能理解,而难以理解表现“惊讶”[9]、“困窘”的面部表情[10]。
上述研究虽然揭示了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上的某些特点,但但研究对象都是5岁以上年龄的自闭症儿童,其中有的还是接近成人的高机能型的自闭症,这便无从认识处于发展初期的自闭症幼儿的认知特点。依据组间比较的实验结果,研究者只发现了自闭症儿童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上的弱项,最多也只得出了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而没发现自闭症儿童有任何强项。
为弥补不足,笔者选取了平均心理年龄只有31个月、尚处于前语言阶段的自闭症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将与他们心理年龄相近的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研究,与自闭症幼儿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在发现了自闭症幼儿可能运用了图形认知策略对他人进行表情认知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进一步对自闭症幼儿面部表情认知上的特征进行组内研究[10]。希望通过自闭症幼儿认知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自闭症幼儿对表现“喜怒悲惧”四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认知特点;
- 探明不同的提示方法对自闭症幼儿在面部表情认知上所产生的影响;
- 解析自闭症幼儿对不同“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上的差异所在;
- 找出自闭症幼儿在不同的材料和条件下对他人面部表情认知的行为关联;
- 发现自闭症幼儿对他人面部表情认知上的优势。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自闭症幼儿6名(实际年龄范围为54-60个月,平均实际年龄为56个月;心理年龄范围为19-40个月,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都为男孩)。
2.2 实验设计
自变量:人物表情、人物类型,提示方法。
因变量:情绪判断的正答率;指认行为、注视行为和情绪表现发生率。
采用(组别3)×(人物表情4)×(人物类型2)×(提示方法2)的混合实验。
三个组分别为AU(自闭症幼儿)组、MR组(弱智幼儿)和T(正常幼儿)组;人物面部表情为喜、怒、悲、惧四种基本情绪;人物类型为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婴儿图片;提示方法为“语言提示”和“表情提示”。
2.3 实验程序
各实验采用了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婴儿表现“喜、怒、悲、惧” 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的图片各四张,共有两套。一套是将这两组图片分别贴在A4尺寸的白纸上,之间的相隔距离大致相等。而另一套是同样的两组图片分成独立的8张。两套材料都正向地同时呈放在被试的面前。并以两种方法请研究对象完成实验课题。
(1)语言提示课题。
在“语言提示”条件中,依次呈现婴儿和卡通人物米老鼠的“喜怒悲惧”图片。对每一组图片的四种情绪的述说是随机的。在主试说完一个描述情绪用语之后,让被试指认相应的情绪图片。而因自闭症幼儿缺少用手指来指的行为,要求他们将相应的情绪图片拿给主试。
为了增强年幼的被试能对四种基本情绪有个大致了解,在““语言提示”条件”实验中,实验者都以简单的说明对4种基本情绪进行描述,以唤起被试自身对曾有过的相同情绪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施行课题。
(2)“表情提示”课题。呈现实验材料的顺序同““语言提示”条件”。
主试在说出“××笑了,这里的××也笑了,我们给他找朋友”之后,让被试给每张图片配对。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者对被试在两个课题中的正误反应,用笔进行记录,而另一名观察者用数码式摄象机(Canon,MV550I)进行了过程录像。
在实验中,均用数码式摄像机(Canon,MV550I)将全过程拍录下来。在拍摄过程中,因怕站得太近对被试产生干扰,所以都用22倍的焦距进行远距离拍摄。
将所拍摄的全部内容,输送到电脑中,通过多媒体编辑软件(Ulead Video Studio DV简体中文版),以每一个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为一个单元,进行渲染(编成一个片段),复制到CD-ROOM上。
用“豪杰解霸(XP超强版)”对实验内容进行秒读,然后根据编码表(coding sheet)进行编码分析。
2.5 编码(coding)与信度分析本研究用微观分析法,对实验过程和结果以秒为单位进行编码分析。
将每5秒定为1个分析单位。编码分析总长度为150秒。
根据实验目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编码表(Coding Sheet):“指认行为”、“视觉行为”和“情绪表现”。
“指认行为”分为“不指”、“延迟指认”、“立即指认”三项;
“视觉行为”分为“不看”、“瞥一眼”、“注视”三项;
“情绪表现”分为“消极”、“中性”、“积极”三项。
按两种实验条件,分别对“指认行为”、“视觉行为”和“情绪表现”进行编码。
将正反应记为“1”,误反应记为“0”。
编码中的发生率按下列公式进行:
发生率=该行为的发生次数/分析对象时间(秒单位)
为分析评估信度,由笔者和两名受过Coding训练的大学生(不知实验目的)对整个实验场面进行独立编码。而后根据评分者之间的评分方差进行方差分析,求得评分信度系数。本研究#p#分页标题#e#的信度系数为0.88。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3.1.1 自闭症幼儿组对四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认知
图1显示自闭症幼儿组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对四种基本情绪认知的正答率。
图1 自闭症幼儿组在两种条件下的情绪认知正答率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语言提示”条件,还是”表情提示”条件,自闭症幼儿组对面部表情的认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喜”和“悲”的认知成绩较好,而对“怒”的认知就显得较为困难,他们最难以理解的就是“惧”的情绪,两种提示条件下的正答率分别为0和10%。
3.1.2 自闭症幼儿组对两类人物的面部表情认知
图2是自闭症幼儿组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对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婴儿的面部表情认知正答率的比较结果。
图2 自闭症幼儿组对两类人物面部表情认知的正答率
图2表明,在“语言提示”条件下,自闭症幼儿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并不受人物类型的影响,两者的正答率完全相等,但是,在“表情提示”条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自闭症幼儿对米老鼠的情绪认知的正答率只有15%,但对婴儿的面部表情认知的正答率达35%,反映了自闭症幼儿更容易识别婴儿的情绪。
3.1.3 自闭症幼儿组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认知
图3显示了自闭症幼儿组在语言提示和表情提示的两种实验条件下对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婴儿的面部表情认知结果。
自闭症幼儿组在表情提示的条件下反应的正确次数都高于“语言提示” 条件。
图3 自闭症幼儿组两种实验课题中对人物面部表情的认知
从图3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对卡通人物还是对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还是对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自闭症幼儿组在表情提示的条件下反应的正确次数都高于”语言提示”条件。
从对表达四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认知中,对卡通人物的“喜”的认知差距为最大,而在对“怒”的认知中,却没有这样的差异。但是对婴儿的“怒”的认知中却出现了最大的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卡通人物的“怒”的面部表情特征不太明显所致。
从图3的结果,再结合图1和图2的结果来看,表情提示的方法会使自闭症幼儿对他人的面部表情的认知来得容易一些。
3.2 实验过程的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自闭症幼儿组在“语言提示”条件下,对他人的情绪认知正答率都低于弱智组的幼儿,但是,在“表情提示”条件下,却都又高于弱智组儿童。其原因何在?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本研究对自闭症组和弱智组的幼儿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情绪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推论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3.2.1 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指认行为比较
在对实验过程编码时,将”语言提示”条件下的“指认行为”(在”表情提示”条件下为“配对行为”,后面所言指认行为均包含配对行为,不再另分)分为三类,不指认、延迟指认和立即指认。“延迟指认”是指被试在5秒以内没有指认动作;“立即指认”指3秒以内就有指认反应。
表1是自闭症组幼儿在两种提示条件下的指认行为平均发生率的比较。
根据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首先,对两种提示条件内的行为进行比较。
在“语言提示”条件下,自闭症幼儿组的“不指认、配对”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10的显著水平上高于“立即指认、配对”行为;在p<.05的显著水平上高于“延迟指认、配对”行为的平均发生率。由此可见,自闭症幼儿组可能由于接受语言能力的低下,在“语言提示”条件下感到难以完成实验课题。
而在“表情提示”条件下,“立即指认、配对”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10的显著水平上高于“不指认、配对”行为和“立即指认、配对”行为的发生率。
由此可见,自闭症幼儿组可能由于视觉记忆的良好而对“表情提示”条件下的实验课题感到较易入手。
其次,从两种提示条件之间的行为进行比较。
在“语言提示”条件下,自闭症组的幼儿表现了更多的拒绝和犹豫。因为 “语言提示”条件下的“不指认、配对”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10的水平上高于“表情提示”条件下的同类行为;而“立即指认”的平均发生率也在p<.10的水平上低于“表情提示”条件下的同类行为。
综上所述,自闭症幼儿组对“表情提示”条件下的课题任务的反应速度要显著快于“语言提示”条件。
3.2.2关注行为的比较
在对实验过程编码时,将两种提示条件下的“关注行为”分为三类,“不看”、“瞥一下”和“注视”。“瞥一下”是指被试在3秒以内对呈现的照片或图片的视线接触;“注视”指3秒以上持续看着图片的行为。
表2是自闭症组幼儿组在两种提示条件下的关注行为平均发生率的比较。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分析。
首先,对两种提示条件内的行为进行比较。
在“语言提示”条件下,自闭症幼儿组的视觉行为的发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为“不看”、“瞥一下”和“关注”。其中“不看”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10的显著水平上高于“注视”行为的平均发生率。由此可见,自闭症幼儿组可能由于接受语言能力的低下而对实验的课题任务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
而在“表情提示”条件下,“关注”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10的显著水平上高于“不看”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05的显著水平上高于“瞥一下”行为的平均发生率。
由此可见,自闭症幼儿组可能由于视觉记忆的良好而对“表情提示”条件下的实验课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其次,从两种提示条件之间的行为进行比较。
在“语言提示”条件下,自闭症组的幼儿表现了更多的视线缺乏和游离。因为在“语言提示”条件下的“不看”行为的平均发生率在p<.10的显著水平上高于比“表情提示”条件下的同类行为高;而“注视”的平均发生率在p<.05的水平上低于“表情提示”条件下的同类行为。
综上所述,自闭症幼儿组在“表情提示”条件下,对课题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3.2.3 两种实验条件下指认与关注行为的关联研究
表3显示的是将自闭症幼儿组在两种提示条件下的指认和关注行为的平均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后所得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到,自闭症组在“表情提示”条件下,指认行为和关注行为之间的关联要比在“语言提示”条件下大得多。
在“语言提示”条件下,“不看”与“不指认”之间相关系数只有0.36,同时,“注视”与“立即指认” 之间相关系数也只有0.27,说明这两种行为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关。
然而,在“表情提示”条件下,“不看”与“不指认”之间相关系数达0.79,同时,“注视”与“立即指认” 之间相关系数也达0.75,说明这两种行为之间都有着很强的相关。
这些相关系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闭症幼儿组在 “表情提示”条件下,是用心地对他人面部表情进行认知。他们不看也就不会去指认;注视了才会立即指认。而在“语言提示”条件下,他们却带着更大的随意性。
4.讨论
本研究获取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使我们对一些定论能够进行反思性思考,也给我们对自闭症幼儿进行情感认知的干预带来启迪。因为已有研究证明,通过家庭教育干预,能够使自闭症儿童学会对喜怒悲惧这四种基本情绪的判断[12]。
第一,对自闭症幼儿组在四种基本情绪的认知差异结果的思考。
在本研究中,不管是“语言提示”条件还是“表情提示”条件,自闭症幼儿组对表现出欢喜和悲哀情绪的面部表情都更容易识别,而最难认知显示“害怕”的面部表情。这个结果与Baron-Cohen(1985)对高机能的自闭症学#p#分页标题#e#龄儿童进行的实验研究[9]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对自闭症幼儿进行情感认知的教育干预时,就可先忽略“惧”的情绪,而着重使自闭症幼儿理解表现“喜”、“怒”和“悲”这三种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
第二,关于自闭症幼儿组对两种人物类型的认知差异结果的思考。
在对提示方法与人物类型做相互关系分析时发现,自闭症幼儿组更偏好与自己接近的婴儿,而非卡通人物的米老鼠。这个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对自闭症幼儿进行情感认知的教育干预时,可选用婴儿照片,甚至是自闭症幼儿自己的婴儿期照片作为干预材料。这样可能会使自闭症幼儿更容易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
第三,关于自闭症幼儿组在”表情提示”条件下,对他人面部表情认知的成绩优于“语言提示”条件的思考。
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幼儿组在”表情提示”的实验条件下,不管是对卡通人物还是对婴儿的面部表情的认知,其反应的正确率都高于“语言提示”条件。为探明这个差异存在的原因,用微观分析法对自闭症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指认行为和关注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闭症组儿童在”表情提示”条件下,有更多的“立即指认”行为,也有更多的“注视”行为,并且这两个行为之间还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以推测,自闭症幼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认知优势可能在于对人脸的类型(pattern)认知上。
这些研究结果的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对尚处于前语言阶段,并伴有较严重的智力发展迟缓的年幼自闭症幼儿,要用更多的直观可视的图形材料来加强他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的感知。因为尚无言语能力或只有很低的言语能力的自闭症幼儿由于对语言理解的困难,他们很难从抽象的语言中获取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的信息线索,从而妨碍着他们对他人情绪认知的兴趣。而由于自闭症儿童都更擅长对图形或类型的视觉记忆,所以他们有兴趣更多的注视他人的面部表情。因此我们的教育干预要从自闭症幼儿的认知优势领域入手,利用他们所喜欢的人物类型,运用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提示方法来实施。惟有此,才能唤起自闭症幼儿对他人的面部表情等情感认知活动本身的兴趣;也惟有此,才能使他们坚持下去并从中获得自我效能感!
5.结论
自闭症幼儿最易识别的他人面部表情是喜与悲,而最难认知“惧”的表情;
自闭症幼儿更容易对婴儿的面部表情图作出判断,而难以对卡通人物的面部表情图进行认知;
自闭症幼儿更容易接受用图片配对的“表情提示”方法来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而仅用语言提示的方法会使他们感到更多的困惑而无从入手;
比起“语言提示”的实验条件,自闭症幼儿在“表情提示”的实验条件下,对课题任务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反应速度也略快、其指认和配对行为的随意性较小;
自闭症幼儿对他人面部表情认知的优势可能在于对人脸的类型认知。
参考文献
1.Kanner,L.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Nervous Child 2,1943,217-250
2.Hobson.R.P.; Ouston..J.; Lee. A, What’s in a face? The case of autism.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8a.,79.441-453.
3.Hobsn.R.P.. Beyond cognition: A theory of autism. In G.Dawson (Ed.). Autism: Natu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Guilford. 1989, 22-48
4.Walks,S.J.; Hobson.R.P. The salience of facial expression for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7,28, 138-152.
5.Arcidiacono, L.; Battacchi, M.W.; Celani, 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Meaning of Facial Expressions in People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9, v29 n1,57-66
6.Deruelle, C.;Gepner, B.;Grynfeltt, S.; Motion and Emotion: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Face Processing by Young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1, v31 n1 37-45
7.Asarnow, R.F.; Smalley, S.L.; Cognitive Subclinical Markers in Autism: Brief Repor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0, v20 n2,271-78
8.Buitelaar, J.K.;van der Wees, M., Are Deficits in the Decoding of Affective Cues and in Mentalizing Abilities Independen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7, v27 n5,539-56
9.Baron-Cohen.S., Do people with autism understand what causes emo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91,62, 385-395.
10.Allinson, L.;Hillier, A., Beyond Expectations: Autism, Understanding Embarrass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ory of Mind, Aut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2,v6 n3,299-314
11.Zhou N.L.; Fang J.M. Research for Emotional Cogni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Science of Psychology, 2003, (周念丽,方俊明, 自闭症幼儿的情感认知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3)
12.Stafford, N., Can Emotions Be Taught to a Low Functioning Autistic Child?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000, v164,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