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幼儿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实验研究
概要
通过对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的6名自闭症幼儿的实验研究,甄别他们是否能从视觉上进行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并进一步探索自闭症幼儿对镜像自我认知与录像自我认知上的差异。以秒为单位,对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了编码分析。结果表明:这6名幼儿在看自己的录像时,比看同伴的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喜悦;对录像的自我进行认知时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和积极情绪。由此推断他们已具有初步的自我认知。
1.问题的提出
视觉性自我认知(visual self-recognition),是指儿童能从镜子等媒介物中识别自己的一种认知能力。这种早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儿童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照顾以及自我管理等心理发展的基础。Ornitz 等人指出,自闭症儿童之所以不能与人很好地交往,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很好地区分开来。
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性自我认知的实验研究主要围绕着下列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是探讨了自闭症儿童有无视觉性自我认知,二是探讨了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性自我认知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前者多借鉴了Gallup的“颜面记号任务”(marked-face task)实验范式。例如, Dawson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平均心理年龄为6岁的自闭症儿童已基本具有视觉性自我认知能力;Ricks等人对52名3-13岁的自闭症儿童的同类研究也得出了70%的被试具有视觉性自我认知能力的结论。
后者多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例如,Dawson等人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对客体的永存性的认知和口头语言三者之间都有显著相关。
但是,这些研究设计只是让被试单独一人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没与对他人认知的比较。因缺乏两类认知的比较,就很难对自闭症儿童是否有真正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做出确切的判断。再者,研究仅根据被试能否擦去脸上的记号得出结论,而没能深究其认知过程中所蕴涵的心理活动。第三,这些研究都是观察被试在看到镜子后的反应,这时的被试所看到的是处于静止状态和现时现地的“我”,而不知道自闭症儿童对动态和延时的“我”的认知能力。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拟通过两种认知的比较来探究自闭症幼儿是否具有初步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他们对镜像的“自我认知”与录像的“自我认知”的差异。
2.研究一 自闭症幼儿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
为探明前语言期自闭症幼儿有无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进行此项实验。
2.1 研究对象
自闭症幼儿6名。实际年龄范围为48-60个月,平均实际年龄为52个月;心理年龄范围为19-40个月,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都为男孩。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自变量:录像中的被试自己与同伴的影像
因变量:视觉行为和情绪表现。
2.2.2 实验程序
在各个被试所在幼儿园(共4所)的一间安静的房间,实验者将15分钟前拍好的被试与同伴一起的录像在数码式摄像机(Canon,MV550I)中放映。摄像机所放高度与被试坐在椅子上的视线水平相等,距被试的眼睛距离为35cm。主试坐在被试身旁,与被试同一方向,在呈现过程中不断地向被试提问:“这是谁?”。实验者坐在被试对面,用数码式摄像机(Victor,GR-DVF1)将全过程拍录下来。
“自己-他人”与“他人-自己”录像随机交替呈现。“自己”与“他人”的录像呈现时间都为150秒。
2.3 数据的收集和编码(coding)
在实验中,均用数码式摄像机(Canon,MV550I)将全过程拍录下来。在拍摄过程中,因怕站得太近对被试产生干扰,所以都用22倍的焦距进行远距离拍摄。
将所拍摄的全部内容,输送到电脑中,通过多媒体编辑软件(Ulead Video Studio DV简体中文版),以每一个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为一个单元,进行渲染(编成一个片段),复制到CD-ROM上。
用“豪杰解霸(XP超强版)”对实验内容进行秒读,然后根据编码表(coding sheet)进行编码分析。
将每5秒定为1个分析单位。实验分析总长度为150秒。
根据实验目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编码表(Coding Sheet):“视觉行为”、“表情”和“语言”。每种行为都又分为“对自己”与“对他人”两类。
视觉行为在此被分为3类:“瞥一下”、“注意地看”和“十分关注”。
本实验将“瞥一下”定义为“持续地看正在放映的录像的时间短于2秒”;
“注意地看”指“持续地看正在放映的录像的时间长于3秒,并伴有身体前倾,贴近录像机等肢体语言”。
“十分关注”则是“持续地看正在放映的录像的时间长于9秒,并伴有身体前倾,贴近录像机等肢体语言”
按实验中的实际情况,分别对视觉行为”、“表情”和“语言”进行编码。
研究对象在实验中有相应行为发生时,每3秒为一个空格,记入1次。如在3秒内同时有两个行为发生,则各记入半次。发生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发生率=该行为的发生次数/分析对象时间(秒单位)
2.4 数据处理与信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0.0版进行统计分析。
为评估分析信度,由笔者和两名受过Coding训练的大学生(不知实验目的)对整个实验场面进行独立编码。而后根据评分者之间的评分方差进行方差分析,求得评分信度系数。本研究中的两个实验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和0.91。
2.5 结果与分析
2.5.1 6名自闭症幼儿对自己与同伴的视觉行为比较
图1和图2显示了6名被试对自己与他人的“瞥一下”与“注意地看”的比较结果。
图1 6名自闭症幼儿“瞥”自己与同伴的行为比较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6名被试的总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瞥”的行为的发生率参差不齐,有的高于同伴,有的则低于同伴。只有一个被试,瞥自己行为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瞥同伴行为的发生率。
图2 6名自闭症幼儿“注意看”自己与同伴的行为比较
与图1形成对比的是,图2中显示出6名自闭症幼儿都更多地注意看自己,“注意看”自己的发生率都高于看同伴。
为了更确切地说明自闭症幼儿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行为上的差异,我们对这一行为发生率进行了比较和检验。表1显示了三种视觉行为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表1 自闭症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三种视觉行为的平均发生率
注:此处发生率以每5秒为一个单位计算。
观察时间总长:自己和他人都为150秒。
* p<.05
**p<.01
表1的结果表明,6名自闭症幼儿的三种视觉行为的发生率都是看自己高于看同伴;“瞥”自己的行为和“注意看”自己的行为,分别在p<.05和p<.01的显著水平上高于看同伴的同类行为。
从图1和图2以及表1所显示的结果来进行分析,可以推测本实验的6名年幼的自闭症被试已有了初步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
2.5.2 6名自闭症幼儿看自己与同伴录像时的情绪表现比较
图3是6名自闭症幼儿在观看自己与同伴的录像时情绪表现的平均发生率比较图。
图3 6名自闭症幼儿看自己与同伴的录像时情绪比较
图3表明,自闭症幼儿在看自己的录像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
2.5.3 自闭症幼儿的情绪与对自己和同伴视觉行为的关联
将6名被试在三种视觉行为的平均发生率与他们在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平均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
表2 自闭症幼儿对自己和对同伴视觉行为与情绪的相关系数
* p<.05
**p<.01
表2的结果表明,自闭症幼儿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视觉行为与情绪之间的相关关系,不仅在程度上而且在方向上都有着不同之处。
虽然在“注意看”的行为上,看自己和同伴都与积极情绪之间有着#p#分页标题#e#正相关关系,与消极情绪有着负相关关系,但是在程度上却有很大不同。消极情绪与注意地看自己的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在如此小的样本中,其显著性也达到p<.05的水平,足可见消极情绪对自闭症幼儿注意看自己行为有强大抑制作用。
而“十分关注”自己与同伴的行为也都与积极情绪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注视自己时,其相关系数高达0.74,显著性达到p<.10的水平,比对他人的同类行为的相关系数0.42要高得多。
从同样的行为与情绪之间有不同的关联这一点来分析,也可推测自闭症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分化认知。
2.6 讨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从自闭症幼儿对自己的录像更加注意地看,在观看自己的录像时带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以及在关注自己与同伴时与情绪之间有着不同程度和方向的相关分析,推测出平均心理年龄只有23个月的自闭症幼儿已可能有了初步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但可能只是处于朦胧的萌芽阶段。
之所以说是推测,是因为在实验中只是通过被试的视觉行为和情绪表现来获得数据,而未能从被试的语言中得到证实。6名被试中只有2名有口头语言,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尽管主试反复询问,但有4名被试是无法回答的。而两位有语言的被试,在语言回答中,均有两次是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名字,可也有两次,一个是把自己说成是“外公”,另一个被试则指着别人说自己的名字。
虽然这只是从小样本实验中得出的推论,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与他人的非分化”的结论相左,也为今后的干预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依据。
3. 研究二 镜像自我认知与录像自我认知的比较
为解明前语言期自闭症幼儿对静止即时的视觉自我与动态延时的视觉自我进行认知时,其心理过程有无差异而进行此实验。
为评估分析信度,由笔者和两名受过Coding训练的大学生(不知实验目的)对整个实验场面进行独立编码。而后根据评分者之间的评分方差进行方差分析,求得评分信度系数。本研究中的两个实验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和0.91。
3.1 研究对象
与研究一同。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自变量:镜中的自我影像和录像中的自我影像
因变量:视觉行为和情绪表现。
3.2.2 实验程序
在各个被试所在幼儿园(共4所)面积约50M2,有一面全是大玻璃镜的大活动室以及一间安静的房间分别进行镜像自我认知与录像自我认知的实验。
开始先让被试与同伴在有大玻璃镜的大活动室里自由游戏。
被试被安排在离大镜子最近的地方进行游戏。游戏时间为20分钟,实验者用数码式摄像机(Victor,GR-DVF1)将全过程拍录下来。
然后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者将15分钟前拍好的被试在自由游戏中活动的录像在数码式摄像机(Canon,MV550I)中放映。摄像机所放高度与被试坐在椅子上的视线水平相等,距被试的眼睛距离为35cm。主试坐在被试身旁,与被试同一方向。实验者坐在被试对面,用数码式摄像机(Victor,GR-DVF1)将全过程拍录下来。
实验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以及编码和信度分析皆同研究一,略。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两种影像进行认知时的情绪表现比较
图5显示的是6名自闭症幼儿在“镜像自我认知”和“录像自我认知”两种情况下情绪表现的平均发生率的比较。
图5 6名自闭症幼儿的两种自我认知中情绪表现的比较
T成对检验结果表明,自闭症幼儿在“录像自我认知”条件下的积极情绪平均发生率明显高于“镜像自我认知”的积极情绪平均发生率,其显著性达到p<.05水平。
3.3.2 两种自我认知的视觉行为之间的关联
表3显示的是6名自闭症幼儿在“镜像自我认知”和“录像自我认知”的三种视觉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3 “镜像自我认知”和“录像自我认知”视觉行为的相关
*** df=4,p<.02
表3中显示了结果表明,“录像自我认知”中的“瞥自己”的行为与“镜像自我认知”中的走近镜子行为的相关系数高达0.90,在如此小的样本中,其显著性达到p<.02的水平。这昭示了自闭症幼儿能够发现即时静态的“我”,并接近镜中的自己,其实是与对延时动态的“我”的瞬间注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此同时,“镜像自我认知”中的接近行为,还与“录像自我认知”中“注意地看”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因为相关系数为0.38。
然而,“镜像自我认知”中的“注视”与“录像自我认知”中的“注意地看”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6,可能说明这两种不同状态下的自我认知是不同类的。
3.4 讨论
本实验发现了两种认知的不同之处,那就是自闭症幼儿带着更强的积极情绪进行了录像的自我认知。这说明年幼的自闭症儿童,从此可以推测自闭症幼儿对延时动态的自我认知更感兴趣。
然而,“镜像自我认知”与“录像自我认知”又有着内在关联。“录像自我认知”的“瞥自己”的行为与“镜像自我认知”中的接近行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说明两种认知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
4. 总体讨论
通过两个实验,对6名自闭症幼儿的视觉性自我认知特点进行了探索。
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是平均心理年龄只有23个月的自闭症幼儿,已初步具有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
因为在视觉行为上,他们对自己的录像注视时间更长;在情绪表现上,看到自己的影像时有更多的积极情绪。
研究还发现,自闭症幼儿对“录像自我认知”要优于“镜像自我认知”,但两者互有关联。
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这些自闭症幼儿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并非混沌一片,处于不可教之状态,但他们还处于朦胧的萌芽阶段。因此,要抓住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提高他们对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水平。
要通过教育干预来提高自闭症幼儿的自我认知水平,我们可以运用录像或电脑软件来进行。只有当自闭症幼儿对干预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才可能让他们乐意接受教育干预,才可能据此提高他们视觉性自我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Dawson. & McKissick, F.C. Self-recognit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4,14, 383-94
2.Ferrari, M;Matthews, W.S. Self-Recognition Deficits in Autism: Syndrome-Specific or General Developmental Delay?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83, v13 n3,317-24
3.Gallup.C.G.. Chimpanzees: Self-recognition. Science. 1970, 16,786-87.
4.Lewis.M; Sullivan.M.W; Stranger.C; Weiss. Self development and self-conscious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 1989,60,146-156.
5.Newman.C.J.; Hill.S.D. Self-recognition and stimulus preference in autistic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8,11,571-578.
6.Ornitz.E.M.; Revoke. R.. Perceptual inconstancy in early infantile autism Archives of Central Psychiatry, 1968,18,76-98
7.Omitz.E.M.; Ritvo. E.R. The syndrome of autism: A crit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7,133,609-621.
8.Ricks, M;Spiker, D Visual Self-Recognit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1984, v55 n1,214-25
9.Spicer’s. & Racks, M. (1984). Visual self-recognit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55.214-225.
10.別府 哲 自閉症幼児の他者理解 ナカニシヤ出版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