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者步入社会的故事
孤独症患者大梅,一个20岁的漂亮女孩。圆圆的脸上挂着微笑,一双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好像总是带着疑问,说起话来眼睛看着你,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
大梅天资聪慧,2岁时已能认识很多汉字:会背诵很多首唐诗,但是爸爸、妈妈总觉得她有哪里不太对劲儿。她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哭,转圈转个不停,拿一根绳子在手里晃来晃去。但那时还没有人知道“孤独症”这个词,当然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幺回事。
经过艰辛而正确的教育,如今大梅已经上大学二年级了,妈妈为了锻炼她,建议她作为一名志愿者到北京的一个孤独症培训机构做义工,负责帮助看管孩子。她问妈妈“我帮助他们看孩子,他们给我钱吗”妈妈说“义工,就是义务服务,是不拿钱的。”
她来到孤独症机构,我们将注意事项向包括大梅在内的志愿者做了讲解,然后每人分配了一个孩子。考虑到大梅的特殊情况又是第一次带孩子,我们给她分配了一个容易带的。为了验证大梅是否将注意事项听清楚了,我们问她“你知道带孩子要注意什么吗?”她说“要注意安全,不能磕了、碰了。”
我们远远地看着。她将孩子带到了楼下的大型游乐设施旁,孩子上了滑梯,她在旁边寸步不离,生怕孩子出什么危险。改完后她将孩子带上楼,看得出来大梅很累。我们告诉她,不用太紧张,估计不会出什么危险就不用跟孩子那么近。几次以后。她就可以距离远一些看护孩子了,有时还能腾出时间和其他大学生说两句话。
有一次,我们给她安排了一个特别好动的孩子,跑个不停。两个小时下来,大梅累得够戗,她说:“老师,下次能不能给我安排一个不太闹的孩子?”还没等我们说话,她又说“如果我挑一个安静的孩子,那闹的不就给别人了吗?”,我们说,“闹的孩子大家要轮流带。”大梅慢慢懂得了做这件事的社会规则—好带、不好带的孩子都要轮流。
大梅后来考上了一所民办大学,有一次,她应孤独症家长的要求进行咨询服务,回答了家长们提出的很多问题。因为这次是有偿服务,我们也想借此机会锻炼她的能力。于是,机构主任很郑重其事地和她谈了关于利益分配的问题。谈话前和她说清楚:先听我们说,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听完后你可以提。
我们将分配的方案说完以后,当问及她的意见时,她说:“我觉得给我的钱太少了”,主任问她:“你认为应该拿多少?”“我认为20块钱合适。”主任又说“你的讲课是收费的。既然收费,家长就要考虑值不值付这么多钱。因此。你下次要认真备课。”她说:“那样的话,我就要50块钱了。”可见她越来越有经济头脑了,以后她真的认真备起课来,十分骄傲自己能被“雇佣”。遇到事情也知道和人商讨,但仅限与熟悉的人商量。
虽然她的孤独症康复之路还要不断走下去,但不难看出,其社会性的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