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须知:前语言期 儿童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
生命的第一年虽是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但一岁前的婴儿还不具备语言能力,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语言发展的“前语言期”。前语言期的婴儿在这一时期发展了语言产生所必需的各种能力,为在该期期末(约一岁左右)语言的产生做了充分准备,所以,前语言期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准备期。这段时期儿童的言语感知和言语运动方面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
一、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
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就对外界声音的刺激已经有了反应。出生后的第一天,因为就能听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对声音的反应有抽动身体、眨眼睛,改变呼吸及脉搏等。
等到第二周,声音刺激会使婴儿全身动作发生抑制,哭声停止。所有这些反应都属于先天性无条件发射。但是婴儿粗略辨别别人的语音和环境噪音的能力发展很快。
在第一个月末第二个月初时,当听到刺耳噪音时,婴儿就会哇哇哭起来;对悦耳的声音就会做出愉快的反应。
到第三、四个月,婴儿开始分辨不同类型的声音以及同种声音的不同音高。他们已能对人的声音和发出声音的人做出固定反应,如转向说话的人,或者用目光搜索说话的人。在以后的几个月内,随着听觉功能的发展,婴儿能够越来越准确地辨认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包括言语)对不同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
等到七、八个月的婴孩对词的感知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虽然不了解词的含义,但会根据词的节奏和声音外貌有相同的反应。比如听到“猫”或者听到“喵喵”,都会指出同一种动物。
到了第十和第十一个月,他们渐渐在词的声音与物体或动作的联系基础上过渡到对词义做反应,也就是开始理解词义。促近它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婴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对整个言语系统的学习。
二、言语运动能力的发展
婴儿言语运动器官的功能发展也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1.无区别的哭叫阶段
婴儿出生落地后就有哭叫声。从第一天起,婴儿就用哭声来反应不良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不舒服的体验,不论是感到饥、渴、冷、潮湿,婴儿的哭声都是一样。哭叫声的出现表明,呼吸和嗓子机制活动正常,婴儿能够正常反应自己内部的变化。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推动声带时,声带能够发生振动。哭叫是对嗓子机制的一种锻炼。在婴儿最初的哭叫声中包含着某些元音和辅音的苗子。婴儿出生后,除哭叫声外,还会有叹气、咕哝声或者用嘴唇发出的声音。许多婴儿到第一周末就开始发咯咯声。这是他们在吃饱、睡足后处于舒适状态时发出的声音。
2.发声开始分化阶段
从第二个月开始,大多数儿童开始发出有区别的哭叫声及其他声音。由于婴儿神经肌肉系统的逐渐成熟,这种无意识的召唤声会日渐分化,细心的妈妈很快就能根据宝宝的哭叫声的差异来确定孩子的需要:喂奶、换尿布等。
这时候,婴儿还会发出咕咕、咯咯、哇哇及一些类似辅音的声音。他们正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为熟练的声音制造者。
3.咿呀语阶段
三个月到六个月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婴儿的发声活动大为加强。能发出许多可用于言语中的声音。同时,婴儿对周围人们的非言语行为的反应也明显增加。
到六个月时,所有儿童都发展到咿呀语的前期。这是言语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谓咿呀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使用的那些章节重复。如:a…mama… baba…dadada…等,咿呀语对儿童有很大作用,既让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又促进其语言的发生和发展。
4、自我模仿阶段
渐渐地,咿呀语的语言色彩越来越丰富,儿童的发音器官活动和相应听觉刺激之间逐步建立联系,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自我模仿的倾向。到八个月前后,在儿童的自我模仿声音中能清楚地听到ba—ba,da—da、ma—ma、ga-_ga等,而且还常带着一定的声调。这时的儿童并不懂得它们的意思,但是,父母们会以为子女发出像ma—ma、ba—ba之类的声音组和是称呼自己而感到分外喜悦。实际上,大多数儿童要再过几个月才能意识到自己某些声音的含义。
5.言语模仿阶段
很快,婴儿在自我模仿的同时又开始模仿别人的言语。他们像回声器一样,对听到的所有言语声音都予以反应。咿呀语中的某些声音在周围人的言语中得到强化,儿童对它们的掌握就日益牢固;而其他的声音得不到强化,会渐渐受到抑制,趋向消失。婴儿借听觉感知别人的话,模仿别人的话,并控制自己的构音活动,强化自己在环境中的语言发展。
言语感知功能的发展和言语运动能力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语言准备阶段,虽然宝宝还不太会和大人交流,但婴儿在短短的一年里就可为语言的产生做好必要的准备,所以家人们与宝宝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是必要的。从宝宝出生起多跟宝宝说话,给宝宝念故事、唱儿歌,指物命名,玩一些口腔动作游戏,让宝宝看你说话,为宝宝学言语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