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鹦鹉学舌、重复问话怎么办?
在语言训练中孩子们学习语言大多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在由接受性语言向表达性语言过渡时,就会很容易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尤其是与他人进行社交对话时,就会出现重复他人问话的情况。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训练就有语言的孩子,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了,并且矫正的时间也会比前者更长一些,因为就像咱们的口头禅一样,当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时,短时间内是不容易改正的,更何况孤独症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距,改正起来就会更为困难。那当孩子出现鹦鹉学舌、重复问话的情况时,家长、老师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孩子出现鹦鹉学舌、重复问话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是因为生活中一直在仿说,听指令说或复述,孩子接触你来我往这样的交互式语言方式少,习惯性的仿说造成的呢?还是生活中缺乏问句,或有问句但由于注意力、问话难度或者没有养成回应别人话的习惯,没有参与过完整的对话,不理解对话的形式造成的呢?或者对话中,问话的人也是提示的人,孩子把问话和对话的内容都记住了,但是不知道这两句话应该是不同的人说的,不理解对话的角色造成的呢?还是孩子认知能力弱,词汇量缺乏,视、听、思、动(口)不统合,是视觉学习型或听觉学习型的孩子,家长或老师问问题时所用词太抽象、过早用人称代词,不理解问句的意思造成的呢?再者会不会是提问者用语不简洁,孩子听觉广度不够,听不完整,抓不住重点,就重复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句子太长孩子听不完整造成的呢?
结合情况,找到孩子重复问句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针对孩子重复问话这一情况,我们要在自然环境中设置教导者,模仿者,引导者等角色环境,让孩子能通过不同角色的引导,学会自己对话、不再重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习惯性的仿说
①仿说练习要多种形式。陈述式仿说、问答句式的仿说;
②提示回答问题的人不参与对方,所站位置也要在孩子身后。
二、不理解对话形式
①平时养成让孩子回应他人的习惯,不管答的对不对,让孩子感受完整的对话形式。
②接触不同的句式,用不同的句式或语音和孩子沟通,也可以分角色给孩子演示对话过程。
三、不理解对话中的角色
①对话中,提问者不要提示孩子答案,可以采用三人对话的形式,由辅助者提示孩子。
②干预时,提示者要把握好时机。
四、不理解对方所问问题的意思
①能力弱的孩子要加强认知理解能力,从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加强,比如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所属关系。
②视觉学习型的孩子,先说再加手势,养成听的习惯,再把听到的和看到的统合在一起。听觉学习型的孩子,先让孩子看,在有视觉提示的前提下再提问,养成看的习惯。
③词汇积累不够的孩子,生活中多积累、泛化,积累词汇。
④用词太抽象,提问者用词要从直观再到抽象,提问内容要符合孩子能力水平,先接受性理解提问。也不要过早用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中等程度的孩子也要在4岁以后才能用,可先让孩子理解,用名字称呼自己和别人,慢慢再用你、我称呼自己和对方。
五、句子太长,孩子听不完整
①加强听觉广度练习;
②适当的时候断开句子,分开说,让孩子听得更明白;
③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斟酌用词提问;
④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⑤选择疑问句中,找两个差别大的物品让孩子选,尽量做到心、说一致。
在帮助孩子理解对话,改善鹦鹉学舌、重复问话的情况时,切记要先理解,再提问;多旁白,少提问;提示者不参与对话;用语简洁明了;根据孩子能力水平提问;结合场景提问;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让孩子背答案,一定要在理解的前提下提问;辅助要及时、恰当;提示时机要在思考之后、出错之前;不要临时抱佛脚,功夫用在平时,注意生活中的练习、积累。只要做到这些孩子重复问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坚信“鹦鹉”也会讲出世界上最动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