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说向主动表达过渡的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我们知道,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模仿。孤独症孩子学会说话,通常会经历一段仿说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很重要的,当仿说阶段结束之后才会陆续有主动性语言。
对大多数孤独症孩子来说,仿说是一个过渡阶段。根据孩子的能力不同,老师和家长的干预方式不同。我们不应操之过急,因为能够仿说,就意味着孩子能说话、有良好的听力、模仿和记忆力。我们可以通过仿说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言和认知练习,并循序渐进地教给他恰当的语言。孤独症孩子从100%的仿说,到出现零星的自发语言,然后随着理解能力、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自然语言逐渐增多,仿说会越来越少,最后基本消失。
孤独症孩子仿说多久才会有主动语言呢?这个过渡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孤独症孩子自身的能力。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存在口语转换能力差、声音小,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我需求等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
1、前期的视觉仿说过多,孩子依赖去看他人的口型;
2、现在处在听觉仿说向表达过渡,孩子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去记每个发音的技巧以及部位,从而也就导致了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口语转换慢;
3、孩子不会正确的运用气流,所以说话的声音小且语音没有节奏感;
4、前期在无语言环境中孩子养成的习惯(当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需求时,家长明白孩子的意思,也就立即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从而造成孩子无需张嘴说话就得到满足)。
只有当我们重视这些问题并解决后,孩子才能有长足进步。
我们可以使用的方法策略有:
1、加强孩子气流量的训练,让孩子能持续的运用气流(可以练习一口气数数字,也可以唱说儿歌),只有孩子能持续的运用气流,那么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才会有节奏感(才不会出现一口气表达一个字的情况),声音大了,同时语音的清晰度也就提高,在表达的时候别人才能清楚他表达的内容;
2、借助孩子熟悉的物品(孩子会指认而不会表达的物品),在指认的时候必须同步的进行表达,去提高孩子思维——口的统合能力,由物品——卡片——在空间中能跟随老师的手势去表达(老师指到哪,孩子表达到哪),这也是为主动性语言表达打好基础;
3、把握好时机,当孩子有需求时,结合当时的情景,激发孩子去表达;
4、多给孩子创造表达的情景,让孩子喜欢上语言,喜欢上表达,当孩子用语言表达出需求时(如:想吃饼干时说出“饼干”),家长可以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语言的有效性。
5、练习闪卡,加强孩子记忆向纯命名(不进行提问,孩子直接说)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