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孤独症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社会认知发展重点研究儿童如何把社会世界即他们观察到的人(包括他们自己)、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参与的各种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概念和推理发生什么变化,社会认知功能又是怎样与社会行为发生联系的等。
社会认知发展主要包括:关于人的概念和推理,如认知人类个体(包括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过程、动机、个性等的发展,特别是社会观点采纳或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关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概念和推理以及制约这些关系的道德准则的认知发展,如认知同侪关系、亲子关系,团体中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等;关于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如儿童如何依据公正、关怀的道德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做出道德决定并进行推理;儿童获得各种有关社会常规或社会期望的行为方式的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认知属于社会性发展和认知的一个交叉领域。
游戏对于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早已被证明了的。讲到游戏,人们往往会把它与“玩”联系在一起,就像人们一讲到教育就会把它与学校的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一样。对于儿童来讲,通过“玩游戏”,他们获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获得了快感。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载体,是儿童情感交流、互助协作、学习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玩”游戏是孩子们的本能,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儿童游戏的发展都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的孩子,尽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一样,但是他们总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
皮亚杰从认知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游戏发展,他把儿童游戏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这三个阶段分别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郎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思阶段和具体运思阶段相对应。他把幼儿经常玩的各种假装游戏,如假装当妈妈、假装开汽车称为“象征性游戏”,认为它跟延迟模仿、绘画、表象和初期语言一样都是使用符号表征或象征事物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儿童进行的各种假装游戏,是他们模仿并渴望参与成人的社会活动的行为。在他们尚不具备参与社会活动的条件情况下,游戏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解决内心矛盾的最好方式。同时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通过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既满足了感情上的需要,又促进了智慧的发展,使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图式”得到练习和发展。
在对游戏的认识上,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象征性游戏才是游戏。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虚假情景”应引进想象的因素,创造有关情节。如儿童不仅会玩喂洋娃娃、照看洋娃娃的游戏,而且能把自己想象成妈妈去照看它。这种带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性活动。游戏不是起源于认知因素,而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带有情节的角色主题游戏是儿童在社会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活动形式,是儿童与社会联系的特殊形式。他把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进而论证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及其指导的方法。
对西方心理学影响较大的是帕腾对游戏发展的研究(M.Parten,1932)。根据她对2~5岁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相互作用能力的观察,她主张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由低到高的三个连续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称为非社会性活动。这一阶段的幼儿自己玩自己的,彼此并不交往,或者在别人做游戏时,只在一旁看着,并不参与。第二阶段称为平行游戏。在这阶段,幼儿用与别人相同的材料或玩具做游戏,但并不试图影响别人的行为。第三阶段,也就是达到了最高的发展水平,幼儿的游戏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交往性质。这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称为联合游戏,这种形式的游戏中,虽#p#分页标题#e#然幼儿各自玩各自的游戏,但是在玩的过程中经常交换玩具,并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评论。第二种称之为合作游戏。这是一种水平更高的社会相互作用。在游戏中,小朋友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进行一项有主题的假装游戏活动,或一块合作做一件作品,每人担当不同的角色。
尽管理论家们对游戏的性质、游戏的分类和组织形式有不同见解,但是对游戏的作用的认识几乎都是一致的。儿童爱玩,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需要。通过游戏不仅促进了儿童各种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语言、注意、记忆、想象、创造思维等心理机能的提高、完善,而且能促使他们理解别人和自己的观点,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合群合作等优良品质,发展行为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各种运动性的游戏,有助于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身体水平。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游戏看起来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侈品,其实不然。游戏对于发展他们的社会认知的作用是明显的。我们在各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中看到,每天老师和家长会将前来做康复的孩子集中起来做亲子合作的游戏,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孤独症被动参加的游戏,但孩子们并不拒绝。这期间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听从指令的能力明显加强了,对陌生人搀他们的手也不再拒绝了,并且能根据游戏要求去完成动作了。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君到,与上行为矫正课相比,孩子在此时心情很轻松(从其面部表情可以观察到)。同时也看到,他们能根据游戏规则去完成游戏了,而不像原来那样随心所欲了。此外,在“找朋友”的游戏中,能找认识的同学家长了。这些看来简单的行为,在以前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在对家长和老师们的询问中我们了解到孤独症孩子实际上也是很喜欢游戏的。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社会法律等的融合程度和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届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范畴。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孤独症儿童游戏教学,我们认为这是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相互交流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轻松的环境和欢快的形式易于消除孤独症儿童的恐惧心理。由于孤独症儿童特有的心理年龄低龄化的特点,尽管他们生理年龄一天天长大,可是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常常造成他们心理年龄明显小于生理年龄。而游戏则是低龄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形式,是他们情感交流、互助协作、学习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平台。游戏中的不同角色,不同环境,使儿童们在玩耍、嬉戏中学习生活,增进友谊。孤独症儿童参与游戏,一开始可能并不能理解游戏中的角色特点,但是儿童间那种特有的心灵默契和沟通技巧,他们自己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必然影响参与游戏的孤独症孩子,并且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也必然影响参与游戏的孤独症孩子。实践证明,孩子间天真的一切足以消除孤独症孩子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