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自闭症(autism)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此概念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3个主要症状。1943年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通过对1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详细临床研究之后,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的研究论文。以Kanner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认为,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属于精神病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普遍认为儿童自闭症与以前的小儿精神分裂病有所不同,但是仍然视其为一种小儿精神分裂病。
Kanner在其诊断标准中否认了自闭症是由大脑的器质性障碍所引起的,虽然也有提及自闭症的生理因素,但是病因绝大多数还是归结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认为是他们的人格偏差和不良的养育态度和方式所致。这使得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的治疗无效的案例唤起了研究者们对Kanner理论的怀疑。一些研究者们收集关于自闭症的报告材料,他们指出自闭症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具有人为性,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如高社会阶层中的父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闭症,拥有更多的与自闭症专家交流的机会。这些原因就使得人们更多关注高社会阶层儿童的自闭症。然而在英国、瑞典等国家进行的一些规模较大的调查中,没有发现自闭症与高阶层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调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社会条件中的移民儿童反而有着较高的自闭症发生率[2]。Rutter 等从认知上探究了其发展的特征,为研究自闭症儿童开拓了新的道路。随着对自闭症患者行为特征的了解和熟悉,目前对自闭症研究逐渐集中在基因、脑结构和功能、心理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在心理学上,对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心理特征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心理理论”、“认知语言障碍理论”和“情感认知障碍理论”。
1 心理理论以及相关研究
1.1 心理理论
Uta Frith、Alan Leslie、Simon Baron?Cohen等认为自闭症源于“读心理”的基本能力的缺陷。“心理理论”中的理论并非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3]。心理理论意味着人们为了说明和预测行为把“独立”的心理状态归属于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1.2 相关研究
1985年Baron?Cohen 等[4]的“莎丽与安”的测验为 “心理理论”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测验的对象是20名心理年龄超过4岁的自闭症儿童。在测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叫莎丽和安的两个玩具娃娃:莎丽有篮子,安有纸盒箱。莎丽把自己的玻璃球放在篮子里后走开了。趁莎丽不在时,淘气的安把莎丽的玻璃球从篮子里挪到自己的纸盒箱后也走开了。过一会儿,莎丽回来了。被试看故事的整个演示过程。最后问被试:“莎丽为了找自己的玻璃球,会找哪个地方?”[4]研究者们发现80%的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莎丽有错误的信念(false belief),然而正常的4岁儿童却能理解莎丽持有错误信念。
1994年Ozonoff和Mc Evoy的研究证明了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是很难培养的,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可能在理解人们持有与现实或自己不一致的心理状态的问题上存在独特的障碍。
蔡蓓英等[5]将49名自闭症儿童与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明显低于弱智儿童。
2001年焦青借用Baron?Cohen 的方法,对10 名8 至17 岁的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虽然自闭症儿童能了解他人的愿望、情绪,却不能了解他人的虚假信念。而这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的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1]。
2 认知语言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2.1 认知语言障碍论
该理论是由Rutter等,研究了在英国莫土莱医院儿童精神病科就诊的63名儿童后提出的。研究者们对这63名儿童进行了为期5~15年的追踪调查,得出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特征:
(1) 自闭症,即社会性发展障碍;(2) 言语发展迟缓且异常;(3) 抵触变化性动作,总是埋头于同样的行为。
研究者们认为,自闭症的首因性认知语言障碍是由于先天性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语言障碍,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性交流语言障碍为次因性障碍。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作为一个轴心进行的大量研究,为理解自闭症儿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自闭症,是“与某些器质病变有关的特殊发展障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自闭症”所下的定义也是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为支柱。
2.2 相关研究
最近20年以来,关于正常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对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导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他们提出要在自闭症的治疗、教育过程中灵活使用正常儿童的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
制约论是一个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初期,受到一种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规定,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学习语言能力的“潜在能力学说”。幼儿在开始学习语言时,没有基础的先导知识,要掌握一个一个的语汇,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力。但实际生活中,儿童几乎没有反复“尝试错误”,就急速、大量地获得了各种语汇,这说明儿童内部有一种正确的学习、认知机制在引导作用,它规定着语言获得的方向。研究者把这种机制、规定称之为“制约”。这种“制约”的能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还是人的认知能力中某个特定领域固有的因素,而自闭症儿童是否有“制约”机制,各国的研究者对之尚无统一的见解[6]。
“言语的意义论”是专门研究根据语言的形态等特征来传递语言意义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语言交流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将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唐氏综合征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词汇发展和对语言的理解方面都显得更为逊色[1,7]。自闭症儿童在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时具有的特征为:(1) 与他人对话时,所使用的词汇很有限,所学词汇不能完全使用;(2) 使用代名词时常常颠倒,如把“你”说成“我”等。
“言语的语用论”是专门研究社会交流中,通过对语言的选择,给谈话对方所带来的语言效果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语言的社会性功能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同样也发现了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现象。其特征有:(1) 对话中总是拘泥于某些细微之处;(2) 对话中会无数次重复某一话题;(3) 个人独占话题,随意打断或改变对方的话题。
3 情感认知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3.1 情感认知障碍论
“情感认知障碍论”是由Hobson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心理理论”同时成为领导研究潮流的理论。Hobson对那些基于“认知语言障碍”论而进行的研究作出了高度评价,但同时,他认为 “首因性障碍”和“次因性障碍”在实验中并未得到体现。因此,他在其实验中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变量,一是有情感认知参与的,而另一个则是没有情感认知参与的。通过实验,Hobson 认为,1943年Kanner所提出的自闭症是“情绪接触的先天性障碍”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而他所提出的“情感认知障碍论”便是兼容的产物。Hobson 批判了“心理理论”,他指出,不可能让自闭症儿童自己去发展理解他人内心的“理论”,而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积累了一定的与人接触的经验,他们才会获得对他人理解的知识,Hobson 的“情感认知障碍论”强调的是把自闭症儿童的情感认知障碍放到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1]。
3.2 相关研究
以Hobson为代表的“情感认知障碍论”研究者们,对自闭#p#分页标题#e#症儿童的情感发展及对他人的情感理解能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1994年Loveland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基本无法根据指示,自己独立做出相应的表情。尽管他们可以模仿别人的表情,但如果范例不在眼前,则无法根据要求来适当的表现自己的情感。而Hobson通过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无法辨别他人带有情感的声音,在自身的情感表现上,也显得无法控制。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大笑或者痛哭流涕,在公开场合下,还会做出与现场氛围毫不相关的表现。
4 自闭症研究的发展前沿和未来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十分明显的不均衡性。他们的认知优势就是对“碎片式”信息的摄取。言语中的“反响语言”的存在,注意上能洞察细微,记忆上能将无意义的材料以“照相式”的能力进行记忆,都证明了这一点[1,8]。他们的认知中的劣势是对“有意义”信息的编码。在言语发展中,他们无法将学过的词形成可以进行交流的语言;在注意上,无视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在记忆中,由于无法对材料进行意义上的编码,因此在“再认”、“回忆”等课题中,显出记忆能力的低下。
正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这种在对信息的意义加工上存在着显著障碍,导致了他们对他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困难。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运用信息加工模型来分析自闭症儿童的记忆特征以及尝试建立医学发现与心理理论结合的研究模式,并开拓自闭症儿童情感认知研究的新领域。尽管目前还未发现有任何方法能够治愈自闭症,但各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改善自闭症的症状,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02,(1):60?64.
[2]冯夏婷,甄俊俊,张焱.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导刊,2005:20?22.
[3]片成男,山本登志哉.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49?52.
[4]BARON?COHEN S,LESLIE A M,FRITH U.Mechanical,behavioral and int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picture stories in autistic children[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4:113?125.
[5]蔡蓓英,孔克勤.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269?274.
[6]徐光兴.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56?60.
[7]李晓燕,周兢.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60?66.
[8]JOSHUA J,LOISA B,EDNA C Y.Story recall and narrative coherence of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6,34(1):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