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行为干预疗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04-09-28
点击数:
2001年3月份我的孩子在北大六院杨晓玲教授处被诊断为儿童狐独症。事后,杨晓玲教授送给我一本《早期行为干预疗法》的小册子。当时我的孩子最大的毛病是坐不住,就是坐下来了,也不配合别人。随后的几天里,训练老师运用早期行为干预疗法对奇奇(我的孩子)进行“一对一”上课。培训了九天,奇奇能较安静地坐下来并听我们的指令了。离开北京的时候,杨教授又特地嘱咐我注意,指令难度的提高和降低。?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把这种方法时时地贯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适合我的孩子。下面就把我怎样运用这种方法让孩子开口吃饭和独自一个人去阳台的经过写一下。?
奇奇在一、两岁的时候,饭吃得很香,两岁的时候一次能吃两小碗。三岁左右我发现他不吃饭,后来不喝粥,最后发展到一见到有饭粒的食品,就惊恐不安地大喊“饭、饭”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去北京看病的一、两年时间内,他没有接触过大米食品。?
我下决心要改正他不吃饭的毛病。我的第一步计划是消除他对饭的恐惧,让他体验到把饭吃下去了,他仍然是好好的。那天中午,我准备好他最喜欢吃的火腿肠(强化物),我把火腿肠切成小块炒好,在其中两小块的火腿肠里分别塞了一粒饭,但不让他看到。我把其中含了饭粒的一块火腿肠放在他嘴里,为了防止他试出后吐出来,我又放了一块不含饭粒的火腿肠放在他嘴里,等他咽下去后,我把另一块塞有饭粒的火腿肠给他看“奇奇,你刚才吃了一粒饭”。他马上紧张并且警惕起来,我没有继续让他吃,而是自己当着他的面把这块带饭粒的火腿肠给吃了,并做出很享受的样子“真好吃!”余下的时间,我不时地安慰他、鼓励他、给他讲吃饭的好处,“奇奇,你长胖了!”“为什么?”“因为上午吃了饭呀!”等等。?
真正的行为干预是从晚饭开始的。我仍然在小块火腿肠里塞一粒饭。我对他说:“奇奇,把这块带饭的火腿肠给吃了(发出指令),剩下的一盘火腿肠(强化物)全归你”。这次他迟疑了一会儿,照做了(正确反应),最后得到一盘火腿肠(结果)再下一顿饭,每块火腿肠塞一粒饭(提高难度);再下一次,饭不塞到火腿肠里,而是吃一粒饭,吃一块火腿肠(提高难度);再后来,不用火腿肠,换成其他稍喜欢吃的菜(为撤除强化物打基础)……?
从他开口吃饭到最后养成吃饭的习惯也有一段时间。刚开始,他对饭还是有些抵制,把吃饭当成一种任务,和我讨价还价,第一顿吃一口,第二顿吃两口……一直吃到了36口,我对他说“下顿饭,自由吃”他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吃他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后来他自己也很随意地挑点饭吃,我就不失时机的夸奖他几句,慢慢地饭吃得多了一些。有时还会鼓励自己“多吃饭,长得棒”,然后用乌溜溜的大眼睛瞧我,期待着我的夸奖,我呢,也挺哥们的,马上冲他点点头,并送给他甜蜜而又赞许的一笑。现在家里有饭吃饭,有粥喝粥,有面吃面(淡化)。只不过如果有面食,他吃得多一些。?
另外一件事,他很小的时候常去阳台,4岁左右他不去阳台了,怎么拉都不肯去,看到他恐吓的样子,我们也没有坚持。到北大六院以后,我了解到这种刻板的行为必须改。?
去阳台比吃饭要容易得多,吃饭必须得张开嘴配合,而去阳台可以强行抱过去(身体辅助)。第一次我是连拉带抱地让他逗留了一秒钟;第二次逗留两秒钟,慢慢地增加时间,每次回来都有物质奖励,并鼓励他,“阳台很安全,空气又新鲜,大家都喜欢去”。几次以后,就不用拉了,只要我命令“奇奇,到阳台去站20秒。”他很自觉地来到阳台数20下,不过,这个时候,他还是要大人陪着,不肯自己独自去。?
后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次,对面楼房一户人家生了小孩放鞭炮,我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奇奇说:“快去看,生小弟弟,放鞭炮啦!”他连忙跑到阳台看热闹,我没跟着去,而是站在离阳台较远的一个屋子里,突然他朝天花板一望,想起了什么,又冲了回来,跑到我面前,粗声粗气地问:“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我不由得暗自发笑,小家伙上当了,来讨个说法。我拍拍他肩膀说:“刚才一个人去阳台玩,真勇敢,值得表扬。”听我这么一哄,他的表情缓和了许多,并且很得意地转了一圈。慢慢地我开始吩咐他去阳台拿个扫帚、拖把什么的。开始不肯去,找借口“拖把太重”“铲子不好拿”,我只得拿出一颗糖或其它强化物来奖励他,慢慢地他可以一个人去阳台了。这个刻板行为消除得还是比较顺利的。?
早期行为干预疗法我比较喜欢采用,其中指令难度的降低和提高涉及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化物的使用给孩子的心理上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所以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法时时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由训练吃饭和去阳台两件事使我联想起他很小时候的往事。我记得奇奇一、两岁的时候,饭吃得特别香,只是到了三岁左右突然不吃饭。他小时候也经常去阳台玩,后来突然怕去阳台。有一次,他爸爸指着一条壁虎和阳台上的一条裂缝对他说“壁虎钻到我们家阳台的裂缝里去了。”旁边有一个人吓唬他:“如果小孩不听话,壁虎就钻到他的耳朵里去”。这段往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后来他不肯去阳台,我们强行抱他去阳台,他一边挣扎,一边捂耳朵,一边很恐惧地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缝。我想他突然间不吃饭,是否也有某个人不经意地说了句“这饭真难吃”之类的话??
也许别的正常孩子,他们可以千万次地与人沟通,得出一个真实的答案。而我们的孩子由于自身的缺陷,别的话他没听进去,偏偏就这么一句话他听到了,形成了他对这件事物的错误认识。也许就是这么几句话却让我们花费如此大的心血。这仅仅是我的猜测而已。?
有时候,我想,孩子的刻板行为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可以避免的。面对这是是非非的世界,在孩子还不会“变通”之前,我们能否把事情“过滤”一下,把美好的一面留给孩子。如果负面作用非说不可的话,能否把它“艺术化”一下,并用一种豪迈乐观的气概感染孩子,也感染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