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自然交往与发音综合的训练
3岁6个月时,佳佳被诊断为孤独症。佳佳是个不足4岁的小男孩,我们第一次在一家训练机构见到他时,就被他那文静、帅气、羞涩的样子吸引住了。白净的脸上一双大眼睛,头发乌黑,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被母亲照顾得很好的孩子。
拿看一纸诊断书的父母不甘心只得到一个结论,他们又返回了医院去询问医生怎么办。回到家,母亲开始教佳佳搭积木,3块积木教了3个月才会搭“品”字。父母不愿意时间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于是母亲辞了职,只身带孩子到一家机构去接受孤独症儿童训练。白天在机构接受封闭训练,回到住处,他妈妈就一刻不停地安排孤独症儿童训练项目,自己亲自训练佳佳。
佳佳没有语言,他的眼神没有焦点,偷偷看了一眼,眼神马上游走。放学的时间到了,他坐在孤独症儿童训练室的小椅子上,眼睛好像什么也不看,静静地等妈妈来接他。妈妈来了,叫了一声“佳佳”,他没有任何面部表情及眼神的回应,只是略动了一下头,眼睛仍是低垂着,然后就乖乖地被妈妈领出去。
在观摩一节音乐模仿课时,我们被佳佳极好的、连贯的、有节奏的动作吸引住了。那是一首《伦墩桥》曲子配成的一串动作,随着曲调和歌词,完成一连串的用手触摸身体的动作:“头和肩膀、膝盖、脚、眼睛、耳朵、鼻子、嘴”,其间“膝盖、脚、膝盖、脚”要弯腰反复3次。整个曲子重复了三遍,佳佳不厌其烦地每次都认真地随着曲子做着到位的动作。他的粗大动作模仿的灵活到位,那么他的精细动作又发展得如何呢?接下来老师了解到佳佳能很好地完成精细动作的很多项目,包括插雪花片、翻书、做拼图。动作的发育是儿童整体发育的基础,尤其是手指小肌肉发展越好,舌、唇、口腔肌肉的控制也越好,这对语言的发展大有促进。对于没有语言的孩子来说,有较好的粗大动作的模仿能力,再引导他进入声音模仿就比较容易成功。后来佳佳的语音果然较容易地诱导了出来。
在机构和在家5个月的孤独症儿童训练,使佳佳比较快的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认知方面从一开始什么也不认识到认识了人物、动物、水果、蔬菜、交通工具、日常用品几大类的200多张卡片,会区分6种颜色,辨别5种图形,认识1—5,但这些技能还没有转化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使用。
在适应性行为方面,佳佳受损的程度不算严重。虽然在训练前他手的动作显得很差,不能握勺吃饭,但他进步得较快。5个月之后,他可以自己用勺吃饭;端着杯子喝水,不遗洒;他会小心地把山楂片儿一片一片地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穿鞋、穿衣服时需要一些帮助,还不能上厕所,但能较好地控制大小便,在大人的细心照料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佳佳是那种极其安静的孩子,走路也是一副乖乖的样子,任由大人牵着他的手,基本上是缄默无语,没有一点声响。多数情况下他甚至不会大声地哭,在不让他玩他喜欢的玩具时或不让他吃喜欢吃的肉时会默默地流泪。虽然他不会表达,但他能理解很多简单的要求,并会顺从地按要求去做。我们带他出去,让他摸摸树叶,指一指哪朵花是红的,他会很乖地照吩咐去做。表扬他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还是那副乖样子。在观察期间,他几乎没有尝试任何与人沟通的行为。在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除了按老师的要求做事以外,他就静静地坐在那里。妈妈来了,他的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老师试着走近他,去拉他的衣服,说:“我带你去找妈妈”,他挣脱了老师,十分惊慌,从椅子上站起来,强烈地要躲避。但老师还是觉察出了他内心的渴望,如所有儿童那样渴望成人与他们玩耍并给他们带来欢乐。老师和他的妈妈带他出去,一边走一边拉着他的手,试着让他蹲下,然后我们喊着“一、二”把他拽起来再放下,连着做了两次他都没有反对,过了一会儿,他的小手在把老师的手往下压,我们知道了他喜欢做“蹲起”的游戏。当我们再一次把他拽起来再放下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点不易觉察的笑意。
成人是引导孤独症儿童走出人际交流困境的引路人,我们的每一次尝试都应考虑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求,那就是“快乐感”、“安全感”的输入,这是我们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制约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是儿童机能的水平和是否接受一些深入的早期干预。尽管佳佳存在着语言及交往的明显缺陷,但他也有能获得较好预后的标志。他的认知技能、运动技能及适应性行为发展得不错,他也没有特别的行为问题。他的父母有尽其所能帮助孩子发展的强烈愿望,而且母亲学习非常用功,他们还有幸找到了一位专门搞语言的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佳佳原来就读的那家幼儿园也表示随时会接纳他人园,并表示要尽力给他照顾与帮助。这些都是佳佳早期康复所需要创设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佳佳的教育训练方案是首先改善人际交往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与活动中感受与人交往带来的快乐,把注意点转向人,从而与人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帮助他发展语言。孤独症儿童训练的环境多选择自然的生活环境,课堂教学只作为训练的一小部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社区的小公园及儿童活动场地,参与各种活动,接触不同的人。我们把自己也还原成与他一般大的孩童状态:和他在平坦无人的路上追跑;边走边做手指的游戏;边走边唱歌;边走边告诉他身边的事物;学各种机动车的声音给他听;带饵料去喂鱼;带他坐他喜欢的三轮车。我们能感觉到,孩子在大人的影响下悄悄发生的变化。他会像正常孩子那样淘气了,走在路上会变换不同的姿势:大步走,抬高腿走。快乐地冲我们笑,对人的关注也逐渐增加。每次听说要去找老师,他都非常高兴,赶紧去拿小书包。远远看见了老师,便高兴地跑步迎上前去。对妈妈的离开开始有焦虑表现,会四处找。回到家,就主动去找爷爷抱。孩子的天性的东西在与人愉快的交往中慢慢复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无数件第一次的事情: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拉着他跑跳着前进,他第一次高兴地、大声地笑了;当我们在一个公园里看到一队幼儿园的小朋友走过来时,他一一地向每个小朋友说:“你好!”这时佳佳也第一次跟我们说出了“你好”;我们领他到动物园鸟岛玩,并带去食品喂鸭子,他也试着去拿食品投放。他妈妈说这也是第一次,因为5个月前,他们去百鸟园时,他根本没有兴趣。我们走在路上,看见牌子上的数字就教他去指1、5……如果牌子太高了,我们会把他抱起来去指,佳佳也第一次主动地见了牌子上的数字要去指,尽管他不会念,但他用眼光在与我们沟通,边指边看着我们,他在“用心”说:“看,我认识了!”一次,在公园和他玩气球,我们一起举着气球跑,看气球在空中飘,我们高兴地笑呀、跑呀,突然他手中的气球飘走了,我们都抬头看气球越飞越高,边看边婉惜地说:“气球飞走了,飞高了,快看不见了!”佳佳也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走了好远还回头向刚才气球飞走的方向望去。这时,佳佳的内心开始与我们有了共鸣,他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了:为气球飞走而感到惋惜。关注一个移动飘飞的目标,佳佳也是第一次。这么多的第一次,这么多#p#分页标题#e#的惊喜,它预示着佳佳与我们的沟通之门在渐渐地打开。
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我们边玩边教学,主要引导孩子用已知的卡片去实际环境中配对,并初步感知声音。我们先做了图文兼有的三张卡片:“红花”、“树”、“绿草”,教孩子怎么用这些卡片和实际的景物配对。经过几次孤独症儿童训练,孩子不仅掌握了配对的方法,而且由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外出时,佳佳会去查看手袋里有没有带卡片和他喜欢的读物,看到就会非常高兴。后来的学习就成了一种游戏。老师说:“哪里有树?”佳佳会飞快地跑向一棵树,并把卡片贴在树干上,笑着看着老师,这时老师大声地说“树”,并指向树,佳佳听了也会报以很甜的笑。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也很乐意听老师发音。慢慢地,老师会放慢发音的动作,并有腔有调地读出来。这时,佳佳会看着老师的唇部动作,并鼓励其试着动嘴唇去模仿“树”、“红花”等。一开始他显得不够自信,声音很小,唇部动作也不到位,但他开始对老师的声音感兴趣,对尝试发音也有兴趣。就这样,我们让孩子感受到了一个事实: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而且声音是很动听的是有情感的。以后我们又以这种自然教学的方式,诱导孩子跟说包括了唇部的张合、扁圆活动形态的一些字词如:“鱼”、‘‘牙”、“衣服”、“阿姨”、“爸爸”、“妈妈”以及数字1—5。老师还常用音乐般的声音把音唱出来,佳佳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听,并努力去跟,并模仿。这一阶段,不要求他发准哪个音,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声音,去初步尝试不同的唇部活动。
通过孤独症儿童的案例教学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知道儿童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至少有以下6条:
①较好的模仿能力;
②较好的记忆能力;
③较好的理解能力;
④有较好的口部活动能力;
⑤有表达需要的动机;
⑥开始对面部表情、声音及唇部活动感兴趣。
前三条是佳佳已经具备的,后三条通过教育设计及训练,佳佳已经发展出能够主动沟通的能力,并且有沟通的强烈愿望。他一直很感兴趣并一直在积极地模仿声音,随着训练的深入开展,发音准确的问题可以一步一步地解决。学习语言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我们选了“妈妈”一词作为语言的突破口。在安静的一对一教学中,用孩子喜欢的识字卡作为强化物,孩子很快就能跟母亲模仿发“妈妈” 的音了。佳佳母亲激动地打来电话说连续重复几次,佳佳都能把“妈妈”两个音发正确。紧接着就开始练习母与子的应答,要求孩子对着妈妈说出“妈妈”,然后他妈妈就答应“唉”。由于没有掌握好时间,妈妈应答得太快,结果孩子再重复时就变成了“妈妈唉”。后来改变策略和应答时间延长一点,或者用动作来做应答,抚摸孩子的头,说:“乖”,或者点头,说“嗯”。这样用不同的应答形式来让孩子理解沟通的规则。过了两天,孩子学会了“爷爷”的发音,并能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抱着爷爷发出了清晰的“爷爷”音。他很喜欢爷爷,被爷爷抱在怀里很舒服,见了爷爷在屋里活动就会用手指指爷爷,并清晰地发出声音。
之后,佳佳的发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声音发出。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在增强,在提示下能完成见面打招呼,表达需要。为了使孩子能尽快地练习发更多的音,并能学以致用,我们选了一首《拍手歌》作为拓展语言训练的材料,《拍手歌》的内容都是孩子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活动。在互动活动中,声音伴随着动作,像做游戏似地轻松地练习说话,与人交往。1个半月之后,整首歌谣的语音就基本能发出来了。
对于像佳佳这样从头开始学发音说话,学习与人交往的孩子来讲,他们在发展上的困难还会有很多,比如,语音的完善、语言的理解及使用、沟通技能的提高等,而且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发展出优秀的语言能力。但只要我们从一开始就注意了在与人交往的真实情感中去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且用我们的语言行为去影响孩子,让他们能参照我们与人交往沟通的方式方法理解语言,学会使用语言,那么,尽管他们的语言发展不会尽善尽美,但却可以避免语言发展的脱轨和失序。